br>
    季东来详细的给对方那边进行描绘,阿木的脑袋都有些不够用了,偶尔奥马尔也在进行各种补充,一个多小时阿木那边才彻底听懂了。

    养殖淡水白鲑鱼,第一件事让本地人吃饱,还能给自己面粉加工厂增加了潜在客户,另外让自己村子里的人有工作,有钱赚。

    材料和技术都来自于中国,自己光是提供土地和各种体力就行,对方内心十分感动。

    “我的朋友,我们是互惠互利的,如果能做,我希望尽快可以动工。如果可以我让人做规划图,来实地考察,然后我们签订劳务合同,我们的工程机械就可以进场了。”

    “我们国家有一句话,共同富裕,让更多的人在我们富裕的过程中享受到实惠才是我们做商业的人应该做的,让自己独资富裕不是我们的初衷。”

    和阿木的这种合作,实际上是中国改革开放之初的那种最传统模式,三头在外。

    材料,技术,市场都在季东来的手里。阿木本地人只是提供一个地租和廉价劳动力,不得不说这种模式非常适合当下的阿福汗。

    当然跨过葱岭,在中国境内当下还有大量的民营企业还在继续这种廉价的代加工买卖,依靠西南地区廉价而勤奋的劳动力积累自己庞大的财富。

    当然也不忘记咒骂一下中国科技进步的慢,实际上呢……

    “我们相信你,季,我们马上去找村长……”

    在中亚这片土地上,村长的权利实际上远远大于喀布尔,无论是谁掌握这里的管理权,都要和村长好好说话。

    在传统的中亚社会,长者在人们中的威望是无可替代的。

    村长也是村里的长者,阿木绘声绘色的和村长介绍了季东来的项目,里面不乏很多夸大的成分,相比阿木,村长那边要理智得多,并未着急下结论,而是让阿木直接把季东来叫来。

    “听阿木说伱在我们国家建立了很多医院,我们这里也严重的缺乏医疗资源,村里的很多人都是死于医疗条件不足,如果你能够给我们建立一座医院,我们可以同意你在这里建立产业。”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