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乡会已经达成了一致,会尽大家的财力和人力,去帮忙的。”

    “这样啊……大家不用担心。”他们这么说,郭康心里就有数了:“我们这边,需要的其实就是两种东西:人和铁。”

    “能详细说一下么?”有人颇有兴趣地问道。

    “简单来说,就是罗斯地区的开发,最大的困难,就是他们的起点太低。那个地方贫穷、落后到了让人叹为观止的地步,以至于罗马尼亚的民众,要是没有亲身去过那里,恐怕都不好想象。更别说身边环境更优越的诸位了。”郭康说:

    “我为此咨询过很多人,包括曾经在小北地区主持水利工程的新丞相步相公。他给我说,在罗马尼亚,我们做的事情,一般是推广更先进的农业技术,对当地的基础设施进行升级。虽然很多地方,生产的技术比中原和希腊落后不少,但基本上还算是‘利用、改造、升级’的范畴。而在罗斯大地,就基本上没有什么已经存在的基础设施。所有一切,几乎都是从头开始的。”

    “当地人的处境非常糟糕。他们的村庄很小,一般只有四五户,多的也就十户左右。和我们的农庄,根本没法相比。这是因为那里地广人稀,本身人口就很有限;他们的农耕方式也很落后,需要大量的土地才能养活这么点人。如果聚集的人太多,离田地太远,那村落也就没有意义了。”

    “因为人太少,所以这些村落既脆弱,又落后。这点人,是没有办法兴修水利的,连改造周围的林地,都很困难。他们也缺乏施工和伐木的工具,因为村落里也同样缺乏从事手工业的匠人。”他解释道:“由于技术落后,他们能养活的专业人员也有限。所以铁匠、石匠这样的工匠,一般只有在中心城镇才能找到。而专业工匠的缺乏,又导致他们缺乏工具,无法提高生产的效率。我说的人与铁,就是这两个方面。”

    “那他们为什么不设法改变这个情况?”刚才提问的希腊富豪提问道:“自己没有技术的话,可以从外界引进吧。我们可以把这些东西卖给他们的。”

    “那个地方,是系统性的落后。”郭康摇摇头,说道:“不但民间的情况惨淡,当地领主管理也很低效。”

    “普通民众的生产能力极其低下,没有能力开辟土地、开采矿产、建设水利;这导致他们的发展也极为缓慢,长期积累不起足够的储备,去实现我们所说的‘升级’。”

    “当地管理者为了获得资源,又要从民众身上收走大量的积蓄。这让他们基本不可能靠自己的力量实现技术进步,因为哪怕有购买工具和学习技术的储蓄,也会首先被领主掠走。”

    “而民众一点也不傻。这种处境下,任谁都知道,想要改善生产和生活的环境,完全是无稽之谈。他们也因此完全丧失了积极性,开始得过且过。这样一来,他们的生产能力,就更加没有提高的可能了。”

    “更严重的是,那里已经陷入了恶性循环。因为民众极端贫困,缺乏产出,所以领主必须用更大力气去搜刮,而这种搜刮又会摧毁他们自行改进的能力。结果就是,整个罗斯大地,都陷入长期停滞的状态。”

    “这么说吧。”他想了想,举了个例子:“大家知道磨么?就是磨面粉的那种。”

    众人纷纷点了点头。

    “我们这里的气候,适合种植麦类作物。要加工这些粮食,磨是不可或缺的。现在大部分的磨,都是圆盘形的,还刻好了齿。用牲畜拉,或者用风力、水力驱动,都有人使用。”郭康举例道:“但是,在一些偏僻的地区,当地斯拉夫人还在使用石头磨盘和磨棒。”

    “那种东西,大家可能都从未见过。就是一个表面平坦的石头作为垫子,把谷物放上去,然后用一根石头棒反复滚动碾压。”他想了想,粗略地估计了下:“这种东西,估计比炎黄还早,大概已经是有巢氏、神农氏那个时代的工具了。但直到现在,他们还在用呢。”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