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就是他始终得不到士绅的支持。

    另一方面,士绅虽然不支持李自成等人,但居然也没能自己扶持一个“刘秀”出来。他们最后投靠了满洲八旗,但只能给人家当奴仆,已经没法像以往一样,成为王朝的“合伙人”。这个信号,似乎也在表明,他们的时代已经接近了尾声,实力已经大幅下降了。

    后世有人觉得,中原文明似乎没有其他地方常见的君主制复辟阶段,因此认为这里反而更适合共和,一旦被新概念启发,立刻就把原来的过时观念抛弃了。但从合法性理论这方面来看,其实整个清朝,都可以看做中原文明的“复辟时代”。

    明朝的法统构建已经非常完备,甚至用上了在其他地方,可能要近现代才会出现的民族大义口号。但明王朝也撑不住之后,传统的合法性构建已经拿不出更多的新东西了。

    这个时候,中原内部的士绅、军阀等诸多势力,借助边疆地区处于半文明状态的外族军队,粉碎了中原内部,李自成等人的改良尝试,把蛮族部落首领奉为了皇帝。

    这可以说,是一种倒退,但也意味着,传统的世袭王朝已经要结束了。

    清朝的制度确实非常完善,清朝最高统治者的平均素质其实也很高。但这方面越是先进、有力,越在证明这个王朝、乃至整个中原文明的王朝时代,已经日薄西山。

    所以,清朝也就显示出一种“反动”和“先进”共存的奇怪状态——它必须维持高效的组织,去压制前所未有的激烈反抗。在这方面,清朝做的甚至算是比较成功的。

    然而,这个高效的统治机器,也在高效地消耗着中外各路支持者的力量。到最后,清朝几乎做出了所有能做的尝试,却依然走向失败。而这时,蛮族军队、保皇士绅、乃至“洋忠臣”,都已经完全无力阻挡历史潮流了。

    这样一来,清朝之后,没有有效的复辟,其实不难解释:宋朝之后,君主制和对应的士绅阶层就开始衰败;明朝之后,就走向覆亡。而清朝是个漫长的复辟过程,在所有力量燃烧殆尽之后,想再来一次,也已经没有能力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