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官府就下意识地更偏袒这一方。

    在江南地区的商匠矛盾中,商人的表现十分不堪。他们豢养的行会打手和黑帮势力,在成群的工匠面前几乎没有存在感。前后几百年,就没见闹起来之后能起作用的……所以官府的态度,也就不难理解了。

    这种现象,甚至不止出现在地方官府,也不止在对付私营工坊的时候才这样。

    乾隆年间,京师地区,户部宝泉局的工匠发生叫歇,引发了童光荣案。这些工匠负责为户部铸造钱币,属于重要的官府直营工坊。由于朝廷下发的工钱减少,工匠不满,要求补发工钱,并把之前的亏欠也都补上,否则就不干了。

    宝泉局监督丁廷让前去劝说,提议补发工钱,先复工,然后慢慢核算之前的亏欠,但工匠不乐意接受。谈判无果,户部侍郎三和也去劝说,但依然没能成功。

    这时,工匠内部发生了冲突。磨钱匠张文仓想收钱上工,与领头的童光荣等人发生矛盾。双方斗殴的过程中,童光荣失手将张文仓刺伤,最后医治无效身亡。

    京师发生了命案,事情再也遮掩不住,被捅到了乾隆那里。乾隆十分愤怒,下令步兵统领衙门出兵镇压,处置案件。

    兵部侍郎、步兵统领舒赫德率众前往,对天鸣枪,驱散了工匠,逮捕童光荣。对于如何处置,户部尚书陈德华、户部侍郎三和、兵部侍郎舒赫德等人联名上书,表示这些工匠从康熙年间就开始闹事打人要工钱,根本没法管,赶紧发钱平息事态就行了。

    但舒赫德刚走没多久,另一名工匠刘三又率众闹事,宝泉局再次停工。三和只能再跑一趟去劝说,但工匠依然抛砖掷瓦,又把三和赶走了。事情最后竟然闹到军机处,只能再次出兵。

    乾隆大为震怒,驳回奏折,还指责舒赫德处置太软弱,要求他认真镇压,就应该对着刁民开枪,不要乱放,否则这些会更加肆无忌惮。

    然而,其他人却对此十分消极。乾隆的态度,反而引发了更多人反对。履亲王允裪、和亲王弘昼、大学士鄂尔泰、张廷玉等人都出面上书。众人认定,这都是因为工头贪污导致,所以处置侵吞工钱的工头就行。其他的就别查了,赶紧给钱。

    乾隆虽然还在嘴硬,但户部已经与工匠达成协议,同意了补发欠款等要求,还特意用现银直接发放。这件事此后也就不了了之了。

    两次叫歇事件,惊动了皇帝本人,引出了皇室、一大批文官和京师军队,结果居然还是以宁事息人告终。朝廷自己面对工匠都腿软,让他们以强力支持商人,难度就可想而知了。

    而这种情况的原因,其实也不难理解。

    在之前提过的清水教起义中,发生了一次“有意思”的冲突。清军在大部出动,包围义军之后,曾经希望通过斩首行动,用最小的代价解决问题,免得混战造成更大损失。

    为此,清军提出和义军首领王伦进行谈判,而王伦也答应了。双方在一个院落进行会晤,清军专门调集了二等侍卫音济图、绷阿尔图等人,组织精锐突击队。王伦居然真的单独出面了,突击队立刻翻墙入院,试图捉拿他。

    到这里,还像个欧洲传统故事。

    然而随后,厢房里冲出来十几名义军,和大内侍卫们搏斗。侍卫们不敌,连忙放弃王伦逃走。事后清军调查,发现音济图等八人受伤,数人伤势严重,全靠跑得快才保住性命。所以虽然无功而返,还是受到了赏银奖励,为首的音济图还被提升为一等侍卫。

    这么看起来,大内侍卫好像就是鱼腩,连武装农民都打不过。但实际上,这些人并不是养尊处优的废物。其中大多数,都来自京师健锐营,是乾隆亲自关注训练的精锐,在平定金川和大小和卓的战斗中表现突出。

    而指挥这场失败战斗的,就是兵部侍郎舒赫德。

    作为多次战场上打出来的老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