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家也拒绝上缴田产奴仆,被朝廷打压,直到现在焦承也才混了个太仓吏的职务。

    顺着东门外粟市一路到了太仓,在码头的太仓令丞官署点了卯之后,焦承这才往仓库方向去。

    此时右侧的秦淮河岸码头已经停满了船只。

    粮仓修在河边除了防火,最重要的当然是交通,用船只运粮可以迅速将粮食存入仓库里,而不需要再次从陆地上运粮,减少了极大的人力成本。

    焦承过来的时候他的同僚已经在指挥码头上的力士卸货,各个货栈的进出货物都要进行登记,码头登记一次,入栈登记一次。

    所以太仓吏们都会在码头以及货栈门口指挥货物进出。

    见到他来一名比较熟络的同僚笑着说:“季任,今天怎么来得这么晚?昨晚上干嘛去了?”

    “能干嘛。”焦承打了个哈欠道:“还不是在家睡觉?”

    “我看是跟你妻闹了半宿吧。”

    同僚调笑着。

    就算焦承是下午的班,但往常他日中初或者中就来了,今天却是比往常晚到不少。

    谁不知道最近焦承又娶了新妇?

    闹腾久一点也正常。

    只是让同僚意外的是焦承有些心不在焉地应了句,然后看着那些船只说道:“今天又来了多少艘?”

    “一百多艘吧。”

    另外一个同僚坐在岸边的亭下正用毛笔对他所属的货栈货物进行登记。

    焦触扭过头,看到河上密密麻麻停满了船只。

    粮食放在太仓除了用于存储以及调节粮价以外,最重要的就是前线的军粮。

    新任的丹阳太守是益州人,前几天州府官吏开会,要求最晚要到十月底就要将明年的粮食送到前线去。

    关羽主力部队目前有八万人驻守在庐江和九江地区,以平均每个战兵一月耗粮两到三石来算,每年消耗的粮草以百万石计。

    所以现在的首要任务就是保证军粮的发送。

    各地收缴的粮食送到太仓的时间不统一,而且军粮必须要当年新粮食,因此太仓现在正在做旧粮和新粮的替换工作,要把原来的旧粮大批放到市面上去。

    这样既能降低市面上的粮食价格,也能将这些旧粮食做酿酒、喂养牲口或者运到缺粮的地方去补充当地的粮食存量。

    目前南方汉朝通过长江的水运网络,还是做到了相当程度的物资流通。朝廷在长江两岸修建了大量的仓储,一旦某地发生灾害,物资能够通过水运迅速调过去救济灾民,平息祸乱。

    在这样一个还算完善的体系下,最近几年南方的粮食价格日益下降,民众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相比于还处于饥荒的北方,南方可谓是相当富饶。

    主要还是在于生产力上升,粮食产量通过双季稻大幅度上涨。种田人口又多,造成粮食供大于求所致。

    沈晨对治国其实比较一知半解,不如诸葛亮。

    不过高中政治和历史教会他一个道理,那就是如果粮食太多和生产粮食的人口太多,同样会伤害到国家的发展。

    因此他建议诸葛亮在南方发展手工制造业和商业,让一定人口脱离生产,加快经济流通。

    如此一来南方不仅农业发展迅猛,经济文化也发展得非常快。

    至少在科举制度的体制下,各县都开始兴办县学、乡学,特别是江东地区,文风渐渐盛行。

    焦承自己就考过两次,他第二次的成绩是合格的,可惜政审没过,家里的长辈过于顽固,一直打死都不交田地人口,害了他的前途。

    否则的话焦承现在应该就不是吏,而是调往荆州益州等地成为官了。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