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汉军必然退兵,臣以为,我们也该将主力撤走,只留守一半兵力,以先夺回淮南和关中为主。”

    “为何?”

    曹丕问。

    司马懿就说道:“陛下,敌人在南阳拥有就近补充粮草的能力,如果出兵南阳的话,他们骑兵众多,想劫粮几乎不太可能,双方兵马人数相差不多,几乎不能毕其功于一役。”

    “因而直接从河南进兵阻力冲冲,徒劳耗损国力,反而变成我们去进攻,劳师远征,得不偿失。”

    “唯有淮南和关中是敌人在长途跋涉,现在他们已经在长安和合肥之地开始屯田,如果让他们把长安与合肥的土地耕作起来,那么我们就会失去以逸待劳的优势。”

    “到时候沈晨和关羽可以依托关中和淮南作为粮草供养之地,对并州以及汝南、广陵一带进行袭扰,这对于我们来说已经处于不利的情况。”

    “所以河南方向可以先不急着进攻,但关中和淮南必须夺回来,再不济也要破坏他们的屯田,防止他们就地取粮。”

    “而且现在沈晨和关羽都回了襄阳,前线无主将,正是能进取的好时候。到时候南方得到我们正在进攻东西两边的消息,肯定会遣援军去救,他们的兵马被调动,南阳的防御力量就可能会少很多。”

    “届时我们就可以依靠骑兵多的优势,驰骋在南阳大地上,骚扰南阳的耕作,令南方的粮食产出受到影响。如此步步削弱他们,将来才能够真正一举将南方扫平。”

    说到最后,司马懿脸色已经是非常严肃。

    汉魏南北对峙,在国力上双方俨然属于半斤八两的情况。兵力相差不大,体量也差不多,已经很难再一战而定胜负。

    就好像长平之战赵国是惨败,可秦国也是惨胜,大战结束后秦国也吞并不了赵国。

    更何况现在双方还处于对峙期。

    所以在策略上,曹魏就应该选择更好的策略,来消耗敌人的国力,从而占据战略主动权。

    原本河南僵持,关中淮南利用千里没有人烟的情况,让汉军变成劳师远征,他们以逸待劳,是完全正确的战略,只要能够防守下来,再等刘备一死,对方人困马乏,士气低落,说不准真有大军南下,犁庭扫穴的机会。

    可惜架不住沈晨和关羽太猛,居然在一年内把长安与合肥打下来,导致他们失去了战略主动权,那么在整体战略上,司马懿就要考虑再交战是否能够获得胜利了。

    答案显然是不太可能。

    因而战略就要重新做出部署,司马懿认为在失去了关中和淮南之后,再想进攻不太可能,最好是双方罢兵休战,坐等时机。

    但刘备死的这个关口什么事都不做,那就太被动了一些,何况也不能眼睁睁地看着汉军经略关中和淮南。

    因此司马懿觉得中路罢兵休战,东西两线还是继续作战,恰好这个时候沈晨和关羽又因刘备之死,从前线离开,回了襄阳,没有了主心骨,汉军的战斗力必然会受到一定影响。

    要是能趁着现在兵贵神速,立即把关中和淮南夺回来,那么他们就能重新获得战略主动权。

    即便没夺回来也无妨。

    襄阳那边得到消息,肯定会重新派沈晨和关羽带援兵分头去救,这样中路的南阳地区防御力就薄弱了,或许那个时候他们也可以利用北方曹魏朝廷多骑兵的优势,对南阳地区采取一定的骚扰。

    所以总结来说,司马懿是想一箭双雕,在不能利用刘备死,南方局势不稳的情况下吞并南方,那么至少也得占点便宜,把失去的土地再夺回来。

    这样也好过他们现在陷入的不利局面。

    曹丕听了司马懿的话,思索了一会儿,转头看向陈群道:“长文,你以为呢?”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