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    曹操这边形势就相对差一点,左翼大概是段煨七八千,加上于禁两万,对上关中联军五六万和高干陶升的两万。右翼是臧霸数千加上程昱和史涣八千人,对上袁谭两万多人。

    他自己的主力则是五万对袁绍八万,总体情况的话,比官渡之战稍微好一点,至少这次不用担心后方许都被沈晨袭击,但也好不到哪里去。

    九月份,袁尚的主力开始在黎阳渡河。但这次曹操没办法再跟上次一样,先破袁尚。

    因为袁绍汲取官渡之战颜良文丑先锋渡河,结果被曹操迎头痛击惨败的教训。他让袁尚渡河的同时,自己也亲领大军,从河内郡的延津渡口过来。

    这样不管曹操进攻哪个方向,另外一个方向的袁军都会顺利渡过河来,然后两面夹击曹军主力,让曹操陷入腹背受敌的窘境。

    所以曹操的选择是屯兵于胙城、燕县、瓦亭、韦乡沿线,在周边布置防御。主力则驻扎于濮水南岸的匡城。

    十月份,袁绍大军过黄河,蒋义渠领先锋八千人,进犯胙城,被守将徐晃击退。到十月中旬,袁尚来攻,徐晃不敌撤至酸枣封丘一带,袁尚入驻胙城。

    一个多月后,袁绍的主力悉数渡过黄河,曹军在燕县、瓦亭、韦乡一带的防线接连失守,开始退至蒲城、长垣一带,拱卫匡城前线。

    不过今年冬天老天爷还是很眷顾曹操,进入十一月上旬后,北方大雪纷飞,天气急转直下,导致袁军攻势逐渐放缓。

    双方于匡城一带对峙,小冰河时期的极端恶劣天气使得两边的进攻欲望都极低,陷入了一片平静之中。

    到了来年春天。

    建安十年二月,对峙了长达三个多月后,袁绍终于发起了试探性进攻。

    他派人绕道济阴,南下想轻骑直取陈都。

    但陈都的地形好处就在于周边河水太多,本身就处于阴沟水与睢水之间的夹角处,西面是浪汤渠,西北是鸿沟水,东北是汴水。

    后方留守的曹洪、夏侯渊、荀彧等人布置战术,以多条河流进行沿线防守,将来犯的骑兵击退。

    此计不成之后,袁绍于三月又亲领大军,正式对匡城的曹军展开全方面攻击。

    只是沮授曾经说过,曹操的军队精锐程度要比袁军强,双方主力看似是八万对五万,实际上是战斗力二者相差不大。

    历史上官渡之战不是曹操比袁绍弱,而是他要防备的方向太多,被刘表和孙策牵制了一部分兵力,否则的话,全军正面硬刚,曹操并不惧怕袁绍的十多万人马。

    袁绍攻打了十多日,损兵折将,不得不撤退回了燕县。

    至少目前来看,即便是野外对垒,曹军也不一定比袁军差,更何况袁军还是攻打曹营?

    建安十年四月初。

    这个时候南方的刘表刚刚击败了刘璋的大军,东面豫章方向黄祖依旧盘踞在彭蠡泽一带,与孙权的兵马周旋。

    南方战局几乎接近尾声,刘表现在正在为称帝造势,北方的战局却才开始。

    曹营之内,荀攸、郭嘉以及董昭毛玠等谋士都在,曹操看着手中的这份公文,脸上的凝重显现出了他极为不平静的内心。

    这份公文的内容并不是刘表在击败刘璋孙权之后,正在谋求政治独立,称帝于南方的报告。

    而是一份西线战局糜烂,濒临崩溃的信件。

    段煨退守陕县之后,过了冬天之后,关中联军就开始猛攻陕县。

    陕县有着极为优越的防御优势,它的南面是秦岭高原,有很大海拔差,东面则是秦岭与太行山的过渡地带,为黛眉山山区。

    但它也有个坏处,那就是要想防守这里,就必须有足够的兵力驻扎于黄河北面的大阳县,封锁中条-->>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