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初曹操迁都许昌,就是因为得到了颍川世家的支持,这才以迁都许昌为利益交换,现在虽然因为战略需要重新迁都,但也必须照顾颍川派的利益。

    开封不在颍川,在河南,但离颍川非常近,颍川派世家大族不想离开本土那么远,自然希望把新的都城放在更近的地方。

    而兖州派像程昱、毛玠、李典、于禁等人则肯定想照顾家乡的利益,这是人之常情,不可避免。

    最后曹操权衡利弊,与荀彧商议过后,决定既不放在开封,也不放在昌邑,而是将新的都城迁移至了陈留。

    陈留的地理环境不如开封和昌邑,周边的土地会比较少,它处于两条河流包夹之间,像一个三角形上端的一个角里,土地基本都在三角形的下方。

    但有个好处就在于它位于兖州境内,又离颍川较近,既可以平衡颍川派的利益,也可以保证兖州派的利益,算是个退而求其次的选择。

    于是到了建安七年五月,收割了颍川的新麦之后,许都朝廷就再次浩浩荡荡地迁都北上,迁移到了一百多公里外的陈留郡内。

    这样新的朝廷陈都就离南阳门户达到了二百多公里,离襄阳四百多公里,只需要在颍川、汝南境内多设置烽火台、岗哨。南人就很难再像沈晨那样,一双铁脚板在两天之内杀到许都城下。

    忙忙碌碌迁移了朝廷,又迁移了大量屯田百姓,曹操派人将沛国、汝南、颍川一带的百姓大量往北迁移,集中在梁国、陈国、沛国北部、汝南北部、颍川北部一带,再加上河南郡,于陈留周边聚集二百万以上人口。

    同时仅在汝南、颍川周边布置少量兵马,主力部队则屯兵于北方东郡黄河沿线。这样由于南阳方向离陈留较远,而黄河沿线很近,即便南方再来攻打他,想要迅速回防也仅仅只需要在一日之内就能抵达。

    建安七年就在这种南方备战,北方休养生息之中度过。

    建安八年正式到来。

    二月,孙权还在准备备战期间,黄祖忽遣部将邓硕、张虎、陈生等人一万五千人,突袭了柴桑。

    柴桑烽火狼烟,在他们还未来之前,周瑜就知道了消息,立即防御。

    浩浩荡荡数百条船只出行在了江面上,江东水师亦是同时迎战,在彭蠡泽中,双方激战在一起,战斗持续了一天,这才各自罢兵。

    当时周瑜有兵两万,江东此时的兵力不算充足,约五六万人马,孙权急需要时间来补充兵力,训练士卒。

    毕竟他不像刘表有南阳盆地几十万屯田户帮他种粮食,又有大量北方流民居于南阳,可以随时随地招募新兵,江东的每一位子弟兵,都非常珍贵。

    到五月份,黄祖对江东就已经发起了数次试探性进攻。

    他的家底太厚,之前其实他只有一两万人,刘表直接给他增兵到了六万。新兵训练了一年有余,需要实战,所以才开始老带新。

    要知道作为荆州第一大将,黄祖的水军实力并不弱于江东。从前被孙策几次差点击败,都是因为他的兵力远少于孙策。

    刘表因为要防备北方的曹操和西面的刘璋,给予他的支持很少,所以黄祖几乎是以一郡之力在硬抗江东六郡。

    现在实力大增,自然决定开始寻求主动出击。

    双方在三个多月的时间,于长江中下游的彭蠡泽一带就发生了数次战斗,两边的损失几乎差不多。

    到了七月份,全面战争终于爆发。

    孙权亲自坐镇彭蠡县,以周瑜为都督,以鲁肃为赞军校尉,令周泰、程普、凌操、凌统、吕蒙、韩当、董袭、徐盛、胡综等人为将,领兵四万,杀奔柴桑。

    同时又令黄盖、孙贲、朱治领兵一万南下宜春,与此时自攸县北上至醴陵的刘磐、黄忠大军在后世的萍乡市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