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也一样。

    王粲就很想回去。

    就跟他的好友士孙萌一样,很想回到颍川许都朝廷。

    他可是山阳王氏,太尉王龚曾孙、司空王畅之孙,祖辈出过两任三公。

    作为名门世家,又岂能常年在荆州南蛮之地蹉跎岁月,不回朝廷继承祖辈遗愿,封侯拜相?

    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他曾经很羡慕士孙萌、荀攸、杜袭、赵俨、繁钦等被朝廷征召去许都的人,也盼望着有一天。

    结果沈晨现在就在批判这些人,说他们助纣为虐,是宵小之辈,这怎么能让他抬得起头?

    “好,说得很好。”

    就在此时,大厅主位右侧的门帘后方,缓缓走出数人,为首之人穿黑色长袍,面容略微苍老,但精神矍铄,正是刘表。

    身边还有三名年轻士人,一人大概三十来岁,另外一人约二十七八,最后一人二十上下。

    他们三人便是刘表的长子刘琦,次子刘琮,以及幼子刘修。

    每个人都翩翩风度,有儒雅之风。

    “明公!”

    众人齐齐起身,向刘表行礼。

    “大家都坐吧。”

    刘表走到主位上,双手向下挥了挥,又指着邓洪边上对沈晨说道:“阿晨,你也坐,坐那个位置。”

    “多谢骠骑将军。”

    沈晨依旧没有叫明公,刘表的征辟他只是一纸文书,他自己可还没承认呢。

    当时征辟可是有一套完整流程的,绝不是说给你发个公文,我要征辟你,伱以后就是我的门生故吏了。

    还有辟除、应征、下拜等等。

    如果没有走完这套流程,或者人家直接拒绝,这就叫做征辟不就。

    比如说你派人去告知某人,我想征辟你,人家推辞,就是不答应你的征辟,这属于个人自由,即便皇帝想征辟某人,人家也有拒绝的权力。

    而接受征辟还仅仅只是个开始,你答应之后,就是辟除,然后你得回书应征,征辟你的人再来下拜,比如拜某某为某某官职。

    所以《三国志》《后汉书》就常有拜中郎将,拜军师祭酒,拜军师将军之类的记载,就是要表达礼贤下士的态度。

    现在虽说刘表拜沈晨为中郎将,沈晨也算是接受了这个职务,但正式流程没走完,总归是有些缺少法理,所以沈晨也没有急着就喊明公,而是根据礼仪规范来,绝不让人抓住把柄和痛脚。

    “阿晨说得好啊。”

    等众人都坐下后,刘表就在台上感叹道:“如今天下大乱,各地诸侯不思报效国家,反而互相攻伐,争权夺利。曹操又挟天子以令诸侯,为社稷之逆臣也,如此国将不国,世人却还要逐利于朝,宁愿为了世家和官位,也要屈膝于曹操,当真是礼崩乐坏,人心不古。”

    说罢之后,他又看向沈晨,非常赞许地说道:“好在我荆州有国士,阿晨不过十四五岁,却能懂事理,晓大义,悍然抨击汉贼曹操,又北上攻打许都,想要迎回天子,虽说没有成功,但此行此举,何尝不是道义所致,比那些北归者,强得太多了。”

    “明公说的是啊,沈将军少年英才,不仅学识出众,且能文能武,当真是吴子之功,胶东侯再生呀。”

    成奇第一个站出来夸耀。

    其他人一看,成奇素来是刘表亲信,他的说辞往往就是刘表的意思,现在刘表显然是打算力捧沈晨,当下也是一个个出声附和。

    “不错,沈将军博览群书,文能安邦,武能定国,天下奇才也。”

    “骠骑将军得沈晨,谓之如虎添翼。”

    “有沈将军在,我荆州无忧矣。”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