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
    “不太明白。”

    刘备晃晃脑袋,沈晨说得已经够简单明了,可他还是觉得里面好像非常复杂,如同一团麻线一样理不清,剪不断。

    “很简单,使君以后想问题,一定要看清楚这個问题的本质。”

    沈晨微笑说道:“我很喜欢一句话,叫做,小孩子才问对错,大人要看清楚里面的利弊,很多事情,不能因为所谓的道义而去做,而应该想清楚做了和不做会给自己带来什么好处和麻烦。”

    “可是你才是小孩。”

    刘备反驳道:“不能因为你聪明而否认这个事实。”

    “是的,我是小孩。”

    沈晨笑了起来,目光扫视,已经远远看到了黄门亭,便对他说道:“我期待有一天成为大人的时候,再与刘使君谈谈天下大势。到了那个时候,也许使君看待问题的方式应该也已经不同了。”

    刘备不知道他的意思,但还是觉得眼前这位8岁的小先生不管说话方式还是思维逻辑都无比清晰成熟,让他不自觉地就产生了一种这个小孩说话似乎特别有道理的感觉。

    或许是因为那些话让人听不懂,又或许是他看待问题的方式和沈晨不是一个级别。

    至少眼下,刘备依旧只觉得云里雾里,却不知道人的命运并非已经注定。

    见到刘备的眼中露出迷茫的神色,沈晨笑了笑,就没有说话了。

    如果能在史书里找出一个性格不完全决定命运的例子,那么刘备应该是当之无愧的第一位。

    毕竟历史上他确实拒绝过陶谦让徐州,甚至还表示“袁公路近在寿春,此君四世五公,海内所归,君可以州与之”。

    由此可见当时的刘备确实对徐州没有什么想法,也害怕自己的德性以及操守不够,而不敢当徐州之主。

    但后来赤壁之战后,他却最终决定同室操戈,攻破了刘璋占据益州,这就是最好的性格变化。

    而如今自己年龄小,对于汉朝当前的社会知识了解程度还不够。

    并且他认为徐州是绝不可能守得住,曹操的个人能力至少在南方来说,几乎无可匹敌。

    所以很多事情,顺其自然,等将来再看答案。

    很快沈晨就回到了黄门亭,到家之后母亲在长吁短嘘,最近几日整个黄门亭的乡老都在准备迁移的事宜,田地也都不耕种了。

    现在徐州乱成这样,邓沈二氏族老想找人接盘黄门亭的田土十分艰难,还得去收购粮草,组建乡勇,保护族人南迁,因此现在整个宗族都乱成一团,乡民们很是惧怕。

    “母亲,父亲呢?”

    沈晨看到母亲邓氏正在院子里一边缝补前些日子父亲在尼丘山时被树枝蒺藜划破的衣服,一边唉声叹气,于是询问了一声。

    邓氏都没有注意到沈晨什么时候回来的,见他已经站在了院子里,就说道:“你父亲被选为了族丁,被叫去训练武艺去了,晨儿,你去跟族老说说,让他们放你父亲回来。”

    沈晨摇摇头道:“叔祖他们不可能选阿翁,兄长年轻力壮都没有去,阿翁今年已经38岁就更不可能,肯定是阿翁自己想去,他以前被征发去戍过边,还经常去山里打猎,必然留有打仗的想法,这事得母亲亲自去规劝。”

    “这......”

    邓氏愁眉苦脸,叹气道:“那我去看看吧,家中还有些粮饼,晨儿伱自己先吃点东西填些肚子。”

    “放心吧娘,你去吧。”

    沈晨就进了屋,看到桌上确实放了几块饼,就拿了一块回自己房间去了。

    他家其实也不算差,因为背靠两个大家族,分了不少田地,不仅足够养育一家老小,甚至还雇佣了两个田奴徒附帮忙耕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