拦着,笑眯眯地看着他。

    这个孩子原名叫谢小蝤,十三岁,因为他家从事乐工,所以名字是三个字,是标准的底层贱民。

    后来拜师沈晨,沈晨给他取名谢晖,寓意为从底层黑暗走向光明。

    其实现在沈晨的学生已经非常多了,但固定的很少。

    送来读书的都是底层百姓家庭,平日里生活极为艰难,农闲的时候让孩子来读半个月书就已经很不容易,更别说常年跟在他身边。

    所以到目前为止,真正从前年办学开始,一直跟在他身边学习的人只有周不疑、谢晖等少数几个学生。

    这些人要么像周不疑家是官宦豪绅这类良家子,要么是谢晖这样虽然是贱民,但从事医工、乐工等还算赚钱工作的人,平民不多。

    其中又以周不疑学得最好,只是他今年才八岁,难以承载他的学说,因此也只能尽力培养其他人。

    谢晖把事情原委说给众人听之后,司马徽感叹道:“我从很久以前,就觉得阿晨的学识和见识应该能为天下楷模。今日果然就应验了,从此之后,荆州名士之冠,非阿晨莫属了。”

    “先生谬赞。”

    沈晨向司马徽拱手道:“我只是践行我心中的道义罢了,天下人做不到,是因为他们还不理解我的志向,唯有先生你们是清楚我的。”

    八岁的周不疑昂起脑袋,认真说道:“师君之言,令人深思。我也希望有一天能够像师君一样,践行仁义之道。”

    “呵呵。”

    沈晨笑了笑,摸了摸周不疑的头道:“世间的真理很多,我们作为人,就应该上下求索。只要你能够坚守住心中的信念,它日总有一天可以做到的。”

    庞统感叹道:“那些话语如在耳边聆训,令我感受深刻呀。私以为,自秦末以来大儒无数,唯有阿晨你对夫子之道,领悟最深。”

    “士元兄长就不要夸赞我了。”

    沈晨笑道:“荆州人不识你的才能,我却知道,我也不过是夸夸其谈罢了,真正要想做到我说的,还得要付出行动。唯有诸位兄长和德操先生,品德与才能让我敬佩。”

    徐庶说道:“你这家伙,在那些儒生面前就大义凛然,在我们面前反倒是谦逊起来了。说真的,今日你这番话,就应该记录下来,用纸笔......”

    他正说着,眼角的余光忽然瞥见诸葛亮。

    就看到诸葛亮让小奴找了一块木板来,小奴托着木板,已经在开始挥毫写就。

    平日里沈晨和诸葛亮聊天的时候,他就会把聊天记录写下来。

    这种情况自春秋开始就是如此,比如《论语》。

    后来扬雄模仿《论语》写的《法言》,以及明朝圣贤王阳明先生学生们所著的《传习录》,都是这种形式。

    内容是诸葛亮和沈晨探讨世间道理的书籍,诸葛亮既是作者,也是书中的两位先生之一。

    《论语》《法言》《传习录》都是门人与先生的对话,而诸葛亮则是通过他与沈晨的对话来展示。

    除了对话,还有沈晨平日里教导学生们说的大道理,以及诸葛亮自己认为的一些哲学思想,汇总成书,将来作为传世经典来用。

    见到这个情况,徐庶话锋一转,说道:“看看孔明多聪明,已经开始记录下来了。”

    庞统诧异道:“孔明这是打算抄写下来,时常观看吗?”

    “这是我与阿晨平日里交谈大道的书。”

    诸葛亮笑道:“正如《论语》《法言》一般,你们要是有兴趣,也可以一起来。”

    “哦?”

    众人一时惊诧。

    之前因为诸葛四友当中有三人去了魏国,沈-->>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