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现在还加上了沈晨,不止诸葛亮很多想法对沈晨有帮助,沈晨来自后世的思维,更是让诸葛亮受益匪浅。

    两人良师益友,共同进步。

    这一日,沈晨坐着马车离开了眭亭,往隆中而去。

    他盘膝坐在马车上,当时的马车车厢是不封起来的,有点像个皮卡。

    所以他坐在上面,周围在田里忙活的百姓都能看到他。

    众人见到他的时候,一个个都停下了手中的活,纷纷投来尊敬的眼神和目光。

    一直到他走后,才继续耕作。

    自从那日辩经之后,沈晨一战成名,在周边乡野名望剧增。

    因为他赠猪还币的高尚道德,导致周围乡野百姓纷纷认可他的品德,进而一旦遇到什么不公正的事情,都会找他来理论。

    而沈晨也总能做出最公平的判决,让大家都信服满意,一时间他在周边乡野威望极高。

    人人都知道隆中乡一带有位十多岁的少年小郎,饱读诗书,品德高尚,每次乡里有纠纷,往往都会去找他评理,最后大家都会被他讲的道理说服,令人尊敬。

    马车缓缓行驶,最终驶入了隆中山,顺着山道往上,远远的就已经看到了那栋诸葛家的宅院。

    诸葛玄虽然病逝,可他已经给诸葛亮留下了足够的政治遗产。

    两个姐姐都嫁给了襄阳大族,在这样的庇护下,诸葛亮算是闹中取静,即便是荆州士林反对沈晨最厉害的时候,也无人招惹到他身上。

    进入院子,就看到诸葛亮正在廊下读书,见沈晨过来,抬起头,露出和熙般春风的笑容:“阿弟。”

    “兄长。”

    沈晨拱拱手,然后缓缓走到了他身边也一起坐下。

    诸葛亮就把手中的竹简放在一旁,取出一卷全新的竹简和毛笔,说道:“前日我们聊“天之生此民也,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也”,你说的启蒙与教化大众的事情,我都记下了。”

    “哦?”

    沈晨拿过来扫视,里面记录的内容确实是他们前天讨论的关于教育方面的事情,但非常简略,如果不加注释和分析,可能会令人看不懂,便叹息道:“可惜了。”

    诸葛亮好奇道:“可惜什么?”

    沈晨说道:“可惜的是没有用纸记录下来。”

    诸葛亮轻笑道:“你们黄门亭产的纸现在很贵,我可买不起。”

    沈晨笑道:“无妨,到时候我给兄长送一些过来。”

    造纸术是蔡伦发明的,东汉就有。

    包括几千年后,工业时代的造纸技术,都跟蔡伦的工艺步骤是一样的,只是一个是手工,一个换成了机器。

    而之所以东汉没有普及纸张,是因为一直没有找到最佳的原材料。

    就好像在灯泡用钨丝之前,哪怕已经有电灯出现,可都没有让灯泡普及,最好的碳丝灯泡,也就只能用很短的一段时间而已。

    造纸术也是同理。

    蔡伦发明的纸,质地粗糙,一碰就碎,表面也不光滑,用来擦屁股都嫌膈得慌。

    但华夏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是无穷的,从东汉造纸术的出现,到魏晋南北朝时开始利用桑皮、藤皮造纸,使得造纸技术渐渐趋于成熟,表面也渐渐光滑。

    这为王羲之等人的书法,顾恺之等人的绘画创造了条件。

    到了南北朝末期,隋朝初期,檀皮、麦杆、稻杆等也都已作为造纸原料,人们一步步改进造纸术,成本也越来越低廉,纸张基本就已经取代了竹简,让竹简案牍消失在历史舞台。

    最终在唐朝初年,人们发现了竹-->>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