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家的子弟送来读书。

    虽然大部分百姓都没有这么做,原因之前也说了,贫民家庭出身的孩子几岁就要成为家庭半个劳动力。

    即便是稍微有点农闲的时候,也得每天做事,斩猪草挖野菜放牛羊之类,再不济也能下河捉捉鱼虾减少点家庭负担。

    所以真正愿意送来的其实很少。

    但架不住基础数量大。

    比如周边数个乡亭上万百姓,总有几家富农愿意让孩子读读书的。

    或者即便家中贫困,却知道知识改变命运,因而咬咬牙,宁愿自己受点苦,也要把孩子送过来学点知识。

    因而到了六月初四,沈晨在距离隆中以东约四里的眭亭买下一栋别院,向周边乡聚百姓通知的时候,就已经有二三十多位家长带着学生过来。

    六月盛夏时节,天朗气清,万里无云。上午食时刚过,眭亭就变得十分热闹。

    亭在古代承担的意义有点像乡镇,但它没有太多建筑,就只有一个亭舍,里面会有几个公务人员,负责周边村落治安。

    然后附近就是乡民百姓的居住地,村庄错落分布,规模不如后世的镇子,只是比村庄稍大。

    所以亭可以看做是后世的一个乡村派出所。

    但眭亭不一样,它除了是个亭以外,同时还是隆中乡的治所,也就是乡镇府所在地。

    正所谓十里一亭,十亭一乡。

    乡承担的意义要比亭大很多,百姓要购置农具、衣物、油盐,贩卖自己手工制作品、山里打的猎物、养殖的猪牛羊、存下来的余粮,都要来乡里赶集贩卖。.jújíá?y.??m

    因此眭亭的规模要比普通的乡村、亭舍大不少,道路两侧有一些房屋,连绵一二百米,街面都有门店,亭东有集市,甚至还有一间饭馆。

    沈晨购置的那套房子在眭亭亭西,离诸葛亮所在的隆中山谷就只有三四里,从诸葛亮家的山坡上几乎能够看到这处宅院。

    宅院不大,占地约两亩,前院种了几棵树,进门就能看到前厅,这厅堂装设不是大户人家那种会客厅,而是类似于教室,四四方方,极为空旷,里面整整齐齐摆放了三十多张桌案和席子。

    此刻宅院大门打开,门外陆陆续续已经过来很多乡民来看。即便是没有带孩子过来的,也因为好奇而想围观一下,因此周边不少百姓聚集了过来,远远地围观。

    除了他们以外,更远的地方,还有一些人。亭东的牲畜集市外现在停了不少马车,从马车上下来,一个个都是十多岁,二十岁上下的青年。

    这些人从穿着上就比附近乡民好得太多,乡民们多穿麻布制作的合档犊鼻裤,有些人上面穿件麻布短衣,大部分人穷得连衣服都穿不起,甚至有些人仅有的裤子都是破破烂烂的,一个个也来好奇观望。

    不得不说,即便是物资匮乏的汉代,也依旧阻挡不了乡民们的八卦之魂。

    而那些马车上下来的人则一个个穿着锦布罗衣,腰间悬剑,还未满二十岁者头上包了丝绸布巾,满了二十岁者则戴上了礼冠,有些甚至还戴着玉佩,即便不是顶尖世家大族,至少也是一县豪强家庭。

    他们下来之后,互相见礼,言谈间一个个都认识。

    “赵郎兄,许久不见,令尊身体怎么样?”

    “起居尚可,我与傅郎兄也有一年未见了,没想到你也来了。”

    “是啊,家父让我来看看。”

    “我也是。”

    “哟,孙郎兄,令师派你来了?”

    “是啊,胡贤弟,没想到你会来,莫非蔡.....”

    “嘘,小声点。”

    一行互相见礼,队伍渐渐壮大,很快就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