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速度。

    之后就一路向着木星飞行,中途不会与火星碰面,而且火星引力小,借助引力弹弓效应获得的加速度有限,关键是时间窗口也不允许。

    在飞抵木星之后,探测器会借助木星的引力弹弓效应进行减速,引力弹弓效应是既可以获得加速度、也可以获得减速度,还能改变速度的方向。

    如果不借助木星引力进行减速,到时候飞抵土星时就无法正常泊入土星轨道,探测器无法被土星引力捕获,直接擦肩而过后就会向着深空飞去,再也拽不回来。

    当然,也可以利用探测器携带的燃料减速,但这样就亏死了,到时候就算泊入土星轨道,剩余燃料也维持不了探测器运行工作多长时间。

    耗费几百亿巨资开启的一趟历时近七年的单程旅途,飞行30多亿公里的旅程好不容易来一趟土星,要是只能工作十天半个月,这是不能接受的。

    而探测器工作的时长是与携带的燃料息息相关,所以尽可能要在飞抵土星的路途中少自身燃料消耗,这样到了土星后的工作时长就越长。

    按照团队的设计寿命,探测器飞抵土星要保证带过去的燃料可以正常工作15年,那么远的距离,接收太阳能指望不了多少,所以得用核裂变动力燃料才能支持15年的运作。

    换句话说,土星探测器从发射升空到最终退役的总时间周期是22年之久,这么长的时间,等到探测器退役之后,全新且更为先进的第二代探测器也已经在飞来的路上。

    方鸿对于太空探索的投入是不会吝啬的,除非是遇到什么问题真拿不出钱来了,只要不卡经费,深空探测一旦开启是不会间断的,必定是无缝隙衔接。

    却说此刻,方鸿来到了别墅内又对随行的美女助理吩咐道:“另外就是小型卫星的产能给我拉上去,加速扩大产能,阉割一下也没问题,不要求都能并入星网,先把轨道资源占了再说,之后新的卫星上去补网了再让它坠入大气层焚毁。”

    田嘉奕点点头。

    规模化量产能进一步摊销成本,再阉割一下,一颗小型卫星的造价进一步压缩到100万元人民币左右不成问题。

    只需要100万元一颗,1万颗就是100个亿,能管两年半到三年左右,这样的成本代价换来1万条稀缺轨道资源,方鸿是完全可以接受的。

    随着科技的发展进步,人类的太空活动越发频繁,稀缺轨道资源只会越来越值钱。把高价值稀缺轨道占了之后,方鸿可没打算转让卖掉,而是提供租赁服务,做太空版的房东收租金。

    怎么给稀缺轨道资源定价,掌握轨道资源的人就意味着掌握了定价权。

    未来,一条稀缺轨道的价值每年的租金费用可以定价到300万美元不成问题,因为一颗小型卫星的国际造价成本大约就在300万美元左右。

    资源的稀缺性,价格自然坚挺。

    高价值稀缺轨道资源就那么多,2000千米以内的近地轨道,有价值的也就十来万条,这可以视为恒定的数值,而人类文明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太空活动越频繁,稀缺轨道资源又不会跟着增加,必然会造就价格的高企。

    而且稀缺轨道的实际价格肯定是要根据这颗卫星的用途来定价,商业用途、公益用途价格都不一样,就跟地面的商铺是一个逻辑,同样的地段,同样的铺位,拿来做饭店,还是智能手机店,租金是不一样的。

    所以即便是商业用途也会具体看是什么搞商业,会有专业团队去分析你搞的经营一年能创造多少利润、前景如何,经过综合评估才会给出最终的定价。

    假设每条稀缺轨道资源平均每年的租金费定价300万美元,如果有5000条轨道租出去了,一年的租金就是150亿美元的收入,而且是旱涝保收,稳定的现金流来源。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