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
    再看看他母亲最后说的“王终遣之,即有如不称,妾得无随做乎”,什么意思?

    如果赵括有不称职的地方,我能不受到连坐吗?

    这个连坐很显然不是一般的连坐,否则赵母不可能特地说。

    这里面要说一下,他母亲就算认为赵括不该去,也只是认为会打输,而不是四十万人被活埋,否则就是抬个棺材躺王宫前面,都不可能让赵括去。

    但是我在书中也提到过,战国时期打仗打输了的将军不要太多,那骑劫直接将燕昭王时期打下来的大半江山送了,一家被连坐了吗?

    这个可能是没有记载。

    那廉颇呢?

    廉颇直接把接受兵权的乐乘赶跑了,这可是相当于造反啊。

    赵王屁都没放,甚至后来还想去把他喊回来,而廉颇本身也想回来。

    如果一家老少被连坐了,廉颇还会想会赵国为赵王卖命?

    后面李牧更是以谋反罪名被杀的,一家老小下去陪他了?

    史记还记载了一句话“赵王亦以括母先言,竟不诛也。”

    意思是说赵王因为之前那些话,所以没有株连赵括母亲。

    问题是如果赵王真想株连,之前那些话有用?我答应不株连你,把你全家老小都杀了,只留你一个不就行了?

    赵王小脑袋瓜想不到,大臣也能想到,但并没有这么干。

    很显然是打输了家人并不会被株连。

    那么就和司马迁记载的有矛盾了。

    或许这些是司马迁自己说的“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略考其行事”和孔融说的“以今度之,想当然耳”吧。

    5、缺粮的问题。赵国缺粮有明确记载,《史记·田敬仲完世家》“王创建六年,秦攻赵……赵无食,请粟于齐,齐不听……秦破赵于长平四十余万,遂围邯郸。”

    这里面有个问题,齐王建六年,是公元前259年,按理来说,长平之战已经结束了。但是秦破赵于长平又写在后面。

    作者不知道咋回事。

    但可以肯定的是,无论这个借粮是发生在长平之战,还是发生在之后一年,都可以说明赵国没粮。

    发生在长平之战自然不用多说。

    发生在长平之战后一年的话,秦国是在十月份攻打赵国的,赵国应该有一季到两季的秋收,结果连个守邯郸的粮食都不充足,可想而知长平之战的时候到了什么地步。

    秦国也有“国虚民饥”的记载,《吕氏春秋》也说“秦虽大胜于长平,三年然后决,士民倦,粮食…”的记载。

    但是再看秦国做了什么:

    公元前264年,攻打韩国陉城。

    公元前263年,攻打韩国南阳。

    公元前262年到公元前260年,长平之战。

    公元前260年十月,长平之战后,(四十八年十月,秦复定上党郡。王龁将伐赵武安、皮牢,拔之。司马梗北定太原,尽有韩上党)

    公元前261年,抽空拿下了韩国的缑氏、蔺。

    公元前259年到公元前257年,邯郸保卫战。中间秦国还抽空打了魏国,连邺城都被打下来了。

    十二月份,邯郸没打下来,秦军撤兵,接着又在黄河沿岸打败魏楚联军。

    公元前256年,又把韩赵魏揍了一遍,还灭了西周。

    不是在打仗就是在打仗的路上,这士民能不倦吗?能不饥吗?

    但是,你要说秦国缺粮,不知道大家信不信,反正我是不信的,缺粮绝对没办法打的这么起劲,哪怕百姓被榨干了,面有饥色。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