彻底的解决这个问题。

    并且,最重要的是,如此一来,朝廷便师出有名。

    不遵法令者,其名下的无登基土地便可全部收归朝廷所用。

    一时间,纵然是向来稳重的杨士奇,此时也略有些激动的说道:“殿下此策精妙绝伦啊!”

    “各地方官府衙门登记的土地账目,收归朝廷汇算,同时下令所有新增耕地必须经由衙门登记,日后我朝境内的所有土地,朝廷便有了详细的账目,如此一来,无论再施行什么政令,便有例可寻了!”

    听着杨士奇的话,一旁的夏元吉也是惊讶的打起了自己的小算盘。

    往日朝廷赋税难收,不得不交由各地的官府衙门自行收缴,还必须给予对方很大的权限。

    为何?

    正是因为没有详细的账目可查。

    很大程度上是能弄多少算多少。

    你压根不清楚有多少的土地,有多少的人口,哪里又耕地比较多,哪里耕地比较少。

    也就会导致,对富裕的地方收的赋税少了,对穷苦的地方收的赋税多了。

    就间接的导致了政令不公,不能按照最好的办法来分别对待。

    如今这度田令一旦真的完善,其价值可不仅仅只体现在税收和此次新政推行上。

    对大明朝的政令实施都有极大的帮助!

    此策之价值,完全不亚于那摊丁入亩、官绅一体纳粮以及火耗归公。

    坐在那主位上的朱瞻基,瞧着这二人精彩的神色变化,心中却是异常的平静。

    身为后世人,他比在场的二人更加清楚一个精准的数据对于一个王朝而言有多大的帮助。

    古代王朝很多在后世人看似湖涂的政策政令,有的时候还真不是这些当政者湖涂,而是因为他们压根没有一个很完备的数据库。

    比如对一个农耕文明的封建王朝而言,最重要的是什么?

    人口、耕地,首当其冲。

    可是就是这么重要的基础数据,他们压根都不曾掌握。

    比如,洪武24年记载的耕地面积才3.9亿亩,过了两年就变成8.5亿亩,7年后又变成4.2亿亩。

    成化21年为4.9亿亩,2年后变成8.3亿亩,也是突然间多出3.4亿亩土地。

    这中间区区几年的时间动辄翻倍,又动辄减半的变化,绝不可能是真实的数据变化。

    同时,人口的数据也是如此。

    而下分到各州府,行省,一样如此。

    在这样的数据下,别说是有时代局限性的当政者了,就是把后世的人弄来,一样是笔湖涂账,没人能给算清楚。

    这样的局面下,如何治政?

    比如如今最为富庶的南直隶,是全国的政治经济中心。

    洪武26年的耕地面积为12696万亩,可建文2年却是8102万亩。

    世人都知道这里富庶,所以肯定会收缴更多的赋税和摊派,可是到底该收多少呢。

    中间差了四千多万亩的数据差距,可想而知,收的多了,会导致整个大明朝最底层的百姓遭受不公平的待遇,成为被压迫的对象。收少了,朝廷成了大怨种。

    赈灾赈灾没有钱。

    出兵出兵出不起。

    运河运河修不了。

    官员的俸禄逐年下降。

    经济陷入停滞,生存环境没有丝毫改变。

    就好像朝廷的税收制度,本意都是好的,赋税的比例也不高。

    如果能够有一个详细的数据来进行分析,那么所收的赋税,哪-->>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