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
    所以,朱瞻基从一开始的计划就是两个方面入手。

    通过金融货币拥有掌控经济和国力的手段。

    通过房地产、航海业等等手段,利用大明朝的国力集中于一点,将基础建设完成。

    同时,开创航海时代。

    拉动国内的工业革命。

    但这个过程是漫长的。

    是需要无数时间来沉淀的。

    而在这个过程当中,是否能够按照朱瞻基的计划完成这一切,看的就是国内生产力是否能够坚持住。

    但如果仅仅只是靠以往农耕国家的生产力,崩盘是迟早的事情。

    所以,为了让大明朝的国力可以支撑到这一切完成,切实提高国内真实生产力才是根本。

    这一点,工部的作用就非常突出了。

    因为农耕社会的生产力到了大明朝几乎已经算是巅峰了。

    就即便还差那么一点,对于大局也于事无补。

    所以,革新成了最关键的一环。

    对农业基础的革新,同样是这一环的关键。

    方法也很简单,就是按照他当初在南京城时建造的产粮区一般,从实际上提升耕地面积。

    听着如今工部尚书张本的禀报,朱瞻基对于他完成的结果还是很满意的。

    单单在这半年多的时间内,工部已经在各地基本完成了十个像南京城外产粮区规模的工程。

    并且大部分的良田已经通过租赁直接出售等方式进入到了百姓的手中。

    算是给大明朝的农业注入了很大的一剂强心针。

    同时,在高产量农作物的推广上,也有了长足的进步。

    一些位于偏远地区的百姓们,因为手中无田,所以没有任何的保障。

    就算朝廷帮助他们开垦荒地,这个过程也是需要时间的。

    所以,最简单的办法就是种植像红薯这样的粮食。

    虽然单纯的红薯作为食物有很大的弊病,但在吃饱面前,这一切都不算什么事。

    所以,朱瞻基给工部以及整个朝廷定下的目标就是利用现如今所拥有的高产量农作物,以及基础建设能力,提高百姓的生产力。

    同时,在三年内,各地官府保证境内再无饿死之人。

    这个要求看似在农耕时代非常的虚无缥缈。

    但在有了这些本钱后,基本上已经满足了做到这一切的硬性条件,尤其是在朝廷的税收改制后。

    而能否完成,就看这一段时间朝廷的工作效率了。

    当然,这样的要求要是换在以前,是绝对不可能完成的。

    毕竟朝廷连天下有多少百姓都不知道。

    但是在朱瞻基当初对户籍制度的改革、税收制度的改革后,朝廷对于天下百姓已经有了一个清晰的认知。

    所以,如今朝廷便可以按照从各地上报上来的户籍名录,来针对性的对各地官府进行考核和要求。

    如果无法满足这些要求,朝廷便会对其治政的能力产生怀疑,从而进行审查,暗访等等。

    总而言之,通过朱瞻基之前还是太孙时候的一些政举,朝廷如今对于各地官府的管控程度达到了空前的高度。

    自然也就会在各方面体现出来。

    包括当初的五险一金等等惠吏政策。

    虽然是保障了天下官员们生活上的很多需求,但换言之,也将他们牢牢的绑在了朝廷这艘大船之上。

    从朱瞻基开始在大明朝发挥自己的影响力之后,做的很多事情看似杂乱无章,好像只是被时势所迫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