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一方做大,必要之时,可插手战事,强令二人罢兵息战。”

    “诺!”关兴躬身领命而去。

    待关兴退下之后,刘禅问道:“公渊,孝廉新制,尚书台可有何异议?”

    “启禀陛下,尚书台仍在磋商录取名额,以及州郡上相关制度,具体上蒋司徒并无异议!”廖立答道。

    “善!”刘禅点了点头,吩咐道:“让蒋卿等人尽快筹办,草拟后交呈与朕,若是无误方可实行。”

    “诺!”

    刘禅受到山涛对孝廉制度的启发后,决定对地方上的孝廉制度进行变更,每个郡除了每年可举荐孝廉外。在朝廷的诏令下,由各州官吏到地方上举行郡考,地方上士子皆可参与考试,不论是何出身,皆可入考。

    郡上的考试简单,在众多儒、法家学说之中,必考者不过《管子》《商君书》以及《论语》《孟子》四书。

    考试合格之人不代表可以做官,也不代表拥有孝廉,仅有资格参加州的考试,在经过州学院的习读后。参加由中央到州上举办的会考,考试合格者,有资格入学武担学宫,参与习读经文,亦可被县上聘用成为吏员。

    入读学宫后,还不是孝廉,仅有资格参加中央由刘禅或尚书令住持的端门复试,选考文吏科或儒学科。直到考中之后,这些人才有资格成为孝廉,可担任郡上或中央的官吏。

    也就是说刘禅在不剥夺郡太守举孝廉的资格下,为那些无法成为孝廉的普通士族子弟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可以通过他们的努力直达中枢,考取孝廉出任官职。即便他们通不过考试,他们也有资格被县上聘请去任吏,通过察廉方式,再往上晋升。

    可以说刘禅对当下选官制度的改进,既保留地方州郡举荐孝廉权利,稳固住了对士族的拉拢,又打通士子自下而上的上升空间,拥有科举制以及察举制的杂融影子。

    历史上别看隋朝出现科举制,但实际上依然是士族基本盘,没有五品官以上的举荐,根本参加不了科举制度。直到唐朝采用南齐旧制‘投牒自进’,科举才向下层百姓打通了道路。

    何谓投牒自进?理解亦是不难,既用你手上的身份证明去参加考试,便是投牒自进。

    如现代的公务员开始,大学生凭借手上的身份证便可参加公务员考试。若是按照隋朝或是隋炀帝的科举制,你需要五品官以上开具的举荐证明,才能参加公务员考试,几乎非二代不得参加考试,极大纵容了士族政治。

    而且科举大规模选官,也需要相应的任官制度配合方可实行。毕竟你选出来了候选官吏,有空缺去任命才是最为重要的,没地方去任命,这些人不就成为了冗官了?

    两汉时期因地方郡县拥有举官、委任之权,如郡守拥有征辟官吏的权利,也侧面地限制了科举制的出现。

    但蜀汉则是不同,拥有了这一土壤。早在蜀汉初期,刘禅就与诸葛亮一唱一和,废除了州郡举官之制,功曹之上需中央任命方可出任,限制了郡守人事权利。

    这也是为何刘禅在废除州郡举官之制后,扩大地方举孝廉的人数。有增有减少,方可让这些士子有地方可去。

    可见刘禅对科举的考虑很早便开始了,也实施去做了,受限于当下的政治环境,或客观环境,进度缓慢,也让刘禅限制在旧科举制思维当中,无法突破而出。

    只不过是山涛的那番言语,却让刘禅想通了其间的奥妙。

    不就投牒自进嘛!老子用孝廉代替进士,给地方上保留举荐孝廉的资格,但是我中央也要一批孝廉资格,双管齐下,形成大汉独特的举官制。

    至于印刷术、造纸术,刘禅数年前早就普及到武担学宫,现在搭配大汉的举官制,让中央官吏带到州上,让州上带到郡上,通过参加考试的士子去传播技术。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