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及对于那些官吏名下的田亩进行限制,不得超过额定田亩数量。

    刘禅握着剑柄,坦然说道:“田制、选官制、官制若不改制,我大汉与两汉有何异之?”

    山涛微微拱手,说道:“陛下欲改两汉之制,首不在田政、亦不在官制,而是在选官任贤之上。若有贤能干吏,陛下度田,亦或改制,将是不难。若是官吏不贤,将上乱于国,下乱害百姓,此当重中之重也!”

    “臣观陛下国中选官之制,虽行以阳嘉新制,然未改其本。察举之制首在举荐之人,逆魏以中正选官,所出官吏多是士族之人,贫寒之士难以出头,我观陛下国内,虽有武担学宫,但亦是杯水车薪,不改其本色。”

    山涛关于选官制度的评价,戳中了刘禅的心思。

    来自后世的刘禅岂能不知道未来是科举制的天下,然而他的现在的处境很是尴尬,他手上缺乏出现科举制的客观条件。别看隋唐就有科举制度,但大部分官吏依然是士族。直到宋朝之后,科举制才彻底成为中国的选官制度。这也是为什么刘禅没向察觉制动手的原因所在。

    刘禅缓了缓,说道:“卿既知我大汉选官之弊,不知有何高见?”

    “启禀陛下,臣以为其关键之处举官任贤之权操之于谁手。察举之制度,重在他人举荐,陛下所行阳嘉卷考之制不就是于公平与试者资格之上所思。”山涛应道。

    山涛这句话倒是把刘禅点醒了,其实察举制与科举制关键区别不就是在于参加者的资格上。科举制真正完成蜕变不就是士子不必非得由公卿大臣或州郡长官特别推荐才能考试,而是使用‘投牒自进’的方式。之后的会试、乡试等一系列不同资格的考试不就是在那些资格上做文章吗?

    刘禅上扬嘴角,笑道:“卿之言语,当是一语点醒梦中人啊!”

    山涛见刘禅如此言语,方才长舒了口气。如果刘禅问他解决方案,他还真不知道要怎么回答。毕竟他是人不是先知,这种跨越数百年的政治制度,他怎么会知道。

    刘禅也不继续难为山涛了,问道:“廖侍中言卿有兵略之能可是如此?”

    山涛尴尬一笑,说道:“启禀陛下,或如廖侍中所言,臣对兵事略知一二。然仅是纸上谈兵,不足称道。”

    刘禅略生考究之心,问道:“君以为光武安定天下之后,省诸郡都尉,并职太守;又减罢州郡兵,施以募刑徒为兵,当之若何?”

    山涛踱步一二,说道:“陛下,后汉初年,光武欲集权至中枢,减罢州郡兵、省诸郡都尉,以涛之见实乃弊政之事。后汉武力疲惫,与此制关系莫大。光武本欲休兵罢武,恢复民生,若欲征讨之事,可遣中军出征。”

    “然事实岂能如此,夫国之大务,莫先于戒备。若夫失之毫厘,则差若千里,覆军杀将,势不逾息,可不惧哉!《左传》曰:“预备无虞,古之善政。”是故有备无患。三军之行,不可无备也。《孟子》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当是言此事尔!至于……”

    山涛这番话虽有马后炮的嫌疑,但他确实把减罢州郡兵、省诸郡都尉所造成的后果简单的梳理出来。西汉为什么能武力充沛,很大原因在于全民皆兵的制度上。而东汉减罢州郡兵,使其后备兵员大量减少,每逢大战不是动员刑徒当兵,就是临时募兵,其战斗力自然不足。

    “先生之论颇是精彩,不知先生所学何家兵书?”刘禅问道。

    山涛朝着刘禅拱手,说道:“启禀陛下,臣并未治过孙、吴之学,某常精读《庄子》《老子》之书,儒家之学亦有涉略。”

    刘禅有些不太敢相信,感叹说道:“先生实乃大才,虽不学孙、吴,但亦暗与之合。朕得河东为之喜,得先生更是为之喜也。””

    “不敢!”山涛拱手行礼。

    刘禅扶起山涛,说道:“卿若不弃,-->>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