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出征了。”

    “上丞相~”一向稳重的王平也不禁失去了往日的冷静,急切地唤道。

    “子均不急,且听亮一言。”诸葛亮挥了挥手,示意其让自己说话,说道:“亮亡之后,不忧政事,而忧军事。黄权虽有将帅大才,但其久居西北,身体多疾,其寿当比将军少也!”

    “魏延性情粗略,虽有将才,但其孤傲,常人难忍,杨仪与其有仇。董允、费祎、蒋琬亦不喜之。往日之时,常受陛下与亮照拂,尚能安好。今亮之后,陛下又居国都,平日若有与诸将争端,或与他人争执,还望将军美言一二,以为大局思量。”

    诸葛亮一一点评诸将优劣,说道:“邓艾文武双全,实乃国之大才也。但其出身南阳,朝中南阳人众多,陛下素以后汉之事为鉴,陛下当不会委托兵权于其。”

    “将军性情稳重,身受陛下大恩,外无结党,内无亲卷。若无意外,统大军者,必是将军也。望将军日后统兵,当以团结诸将为上,小心取胜为上。”

    “且将军镇守荆州,处逆魏锋芒之下,或亮所料不差,逆魏若是犯我,其所攻之处,当是荆州。故将军责任重大,望将军能不负陛下之托也!”

    王平沉默下来,说道:“及平之后,谁或可任?姜维、霍弋、邓艾?”

    诸葛亮摇了摇头,说道:“将军之后,谁可任之,亮不能决也!不过据陛下与亮往昔交谈,将军霍弋与陛下友善,兵略、武韬其亦颇擅,若无意外,当是霍弋。届时黄崇、元宏、杜预、周珲等小辈将校亦有长成,大汉又将入太平,君可歇也。”

    说着,诸葛亮叹了口气,说道:“姜维虽通文武,然其与大汉亲疏有间,陛下当会重用,委任一军,至于大汉兵权当不会交之于其手上。”

    诸葛亮所说也是事实,君主用人一看其才能,二看其亲疏。姜维才能及忠心作为统御一方的大将都够用了,但要执掌大汉兵权以及选拔将才等方面的话,则是需要一位能与刘禅契合的人,而霍弋却是会恰当些。

    特别是等到天下平定之后,大汉需要处理裁军以及处理军功臣子等方面的事务,更加需要一位知根知底,能与刘禅同进退的人。

    王平微微颔首,说道:“上丞相之言,平知也!”

    “句扶、廖化、邓艾、柳隐、马岱等,皆忠义之士,久经战阵,多负勤劳,堪可委用。将军深通谋略,不必多嘱。治军方面,将军严谨,俱依军法而行便可。”

    “诺!”

    一番交谈后,王平也明白了诸葛亮把自己喊进来的缘故。他身上的担子极其的重,他需要做好承上启下的任务,内协诸将,外威逆魏。接下来他还要面临一个极其严峻的任务,即为大汉攻城略地。

    “父亲!”

    待王平离开屋内不久,诸葛瞻推开房门,小声地说道:“关侍中到也!其受陛下之诏令。”

    “唤其入内!”诸葛亮咳嗽几声,说道。

    “诺!”

    关兴入屋后,诸葛亮低声问道:“安国,陛下有何诏书?”

    关兴用袖口擦了下额头上的汗水,用袖口处取出诏书,说道:“上丞相,兴率先出发,陛下随后便至。兴至此,乃是受陛下之名,封上丞相,领食邑万户。”

    说着,关兴对着躺在榻上的诸葛亮,摊开诏书念道:“上丞相受遗辅政,国富刑清,虽尹尹格于皇天,周公光于四表,无以远过。兴师北伐,克复三州……今念君之功劳,特增食邑万户,封卿为兴汉公,封地安康。”

    诸葛亮闭上眼睛,没有回答,也没有领旨。

    关兴收起巾帛,上前低声唤道:“上丞相~,上丞相~”

    诸葛亮睁开浑浊的眼睛,说道:“恕亮抗命,不能领此诏书。”

    关兴面露为难-->>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