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kushuxs.net
    正月,洛阳。

    随着上朝的时间到,曹魏众臣手持笏板,冒着寒风,鱼贯入殿。

    曹爽腆着大肚,腰佩长剑,司马懿及众人需要在殿外卸下佩剑,亦要脱鞋,而曹爽却能将鞋子步入殿中,行走间颇是威风。此待遇便是剑履上殿。

    至于入朝不趋,乃是众臣见陛下必须小步慢跑,步子迈得太大,或步幅太慢,都被视为大不敬的举动,要遭到言官的弹劾。而入朝不趋者,当可缓缓走路,不用小步慢跑。

    赞拜不名之礼则是上朝议政时,因官员数量众多,皇帝不可能将每个人记清楚,因此在臣子奏对时,会有赞礼官向皇帝通报其官职及姓名。而能有赞拜不名之人,赞礼官不可直呼其名,只能尊称其官职。

    上一个有如此的待遇的权臣还是曹操,曹操往上便是董卓。至于诸葛亮的话,并无这些权利,连当初刘禅赐予的九锡中的四锡也都藏了起来,除了外出征战,为立军威之时,方才祭出。

    至于为啥给曹爽如此高的恩宠,便是为了提高曹爽威望。相比于司马懿,曹爽在曹魏中的威望是真不高,能成为托孤大臣首辅还真要靠孙资、刘放二人。

    当然曹爽对这些也是颇有知晓,而且在面对如今旧主初丧,幼主登基,首都北迁的困难局势上,曹爽是真感觉到压力山大。因此他待人理事颇是恭顺、谦逊,政务及军事上的问题,全部询问司马懿的意见后,方才决断。

    及众臣行礼完毕,郭太后于上临朝听政,幼主曹芳一脸稚嫩,好奇看着阶下众臣。

    “安静!”雍容华贵的郭太后,披着麻巾,低声呵斥道。

    生性好动的曹芳乖乖地坐在榻上,不敢乱动,看着大肚子的曹爽在殿上说话。

    曹爽起身,缓步出位,拱手说道:“启禀陛下、皇太后,臣爽与诸大臣商议许久之后,命善历法者择日,定于三月十二日时,我等及朝廷府官暂临北都邺城理政。待洛阳安宁,并无外患之后,则是在回中都洛阳理政。”

    曹魏对外迁都的借口,乃是暂临北都邺城理政,咱们洛阳还是首都没有变化。

    郭太后点了点头,说道:“哀家不过一介妇人,军国大事还多由大将军及太尉处理。”

    曹爽成为托孤大臣之后,便受封为大将军,假节钺,都督中外诸军事,录尚书事,加侍中,封武安侯,食邑万二千户。和司马懿各统精兵三千人,共执朝政。

    司马懿由大将军改为太尉,持节、都督中外诸军、录尚书事。

    至于出力颇大的孙资、刘放二人,增食邑三百,皆共千户。并封二人一子为亭侯,次子骑都尉,余子皆郎中。

    为了安抚豫州刺史田豫,让他安心在前线御敌,也给他加食邑三百户,合计六百户。

    可以说是各级官吏皆有封赏,不过有趣的事,连司马懿八岁的儿子司马骏也是受封了散骑常侍。

    散骑常侍者,与侍中共平尚书奏事,虽是闲职,但却为皇帝侍从,多为高才英儒担任。

    可见曹魏花费心思给大臣赏赐,安抚他们的人心,用利益诱惑他们不要做出背叛大魏的事。因为这些东西只有曹魏能给他们,蜀汉完全给不了。

    毕竟若是放到蜀汉上,一个八岁的小孩再怎么天才,刘禅也不好傻到给他封为散骑常侍。若有人提议给诸葛亮的12岁的小儿子诸葛瞻封散骑常侍或侍郎,不用刘禅说话,诸葛亮就站出来否决了。

    说完后,郭太后捏着手中的巾帛,思量了许久,问道:“只是我等北临邺城,先帝安葬之所当为何地?且先帝谥号、庙号未定,不知大将军及太尉商议的如何,可有定论?”

    此言一出,曹爽面露尴尬,然后看向司马懿,苦笑了一声。而司马懿也是心有灵犀的苦笑摇了摇头,表示这件事难办。

    曹-->>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