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失荆州,其所得谥号应与张飞桓侯持平,甚至可上‘武’为其谥号,称关武侯。

    蜀汉要表明自己继承两汉的汉祚,刘禅作为大汉天子也不能太有自己的偏向。让无过有功的赵云上双谥号,已经是他的勉强所为。而且若不是赵云在夷陵之战以及北伐期间表现出色,自己想给上等美谥,恐怕众臣也很难答应。

    在赵云之后,众人又替东汉追谥了杨彪‘莫’为其谥号,给傅干追谥‘白’。莫为德正应和之意,其道德纯正可令天下响应;白乃外内贞复之意,其表里中正又始终如一。

    最后有人欲给麋竺上谥号,不过却被刘禅寻了一个借口否定,其虽有功于社稷,但是其弟麋芳背信弃义,举城归降东吴,害关羽身死。这让刘禅心中始终有疙瘩,难以消除。

    杜琼合上巾帛,转呈侍从,拱手说道:“启禀陛下,今六位功臣皆已追谥完毕。请国家示下,可否续议先帝庙号,以继两汉之统。”

    “可。先帝起事黄巾,本欲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不料董卓、曹操扰乱汉室,先帝为安天下,遂周旋中原,吴、越凭赖,望风请盟,挟巴跨蜀,庸汉以并。乾坤复秩,宗祀惟宁,蹑基履迹,播德芳声。其武功赫赫,刑名完毕,典籍复安,可追议先帝庙号。”刘禅说道。

    “诺!”

    杜琼擦了擦额头上的细汗,说道:“庙制有言:‘古者祖有功而宗有德,谓之祖宗者,其庙皆不毁’。今先帝乃中山靖王之胄,汉孝景帝玄孙,复汉于巴蜀,当曰‘祖’也,其为何号,请诸位上议。”

    诸葛亮整理衣冠,拱手出列说道:“启禀陛下,先帝英明神武,外有开疆拓土之为,内有刑法并重之举,于巴蜀立国。本欲仿世祖皇帝,中兴汉室,但天不遂人愿,中道崩殂。故先帝功绩不及光武皇帝,但又有兴复之功,或可称‘显’。”

    “显者,光也。周礼有曰:行见中外;受禄于天;圣德昭临;百辟惟刑;有光前烈;中外仰德;德美宣昭。故显可表先帝复兴汉室之绩,彰先帝开疆治民之功。”

    显通光,有复兴的意思。诸葛亮认为老刘虽离刘秀中兴汉室差了些许,但他却有立国之功绩。因此可以担上复兴之名,而庙号之中,有复兴之意,不过中、显、烈等字。

    而这些字中所含其他意义并不相同,如‘中’,当为中兴之功,即彻底光复汉室;‘显’包含了兴复之意,而且还强调刘备在位期间文武并举,不仅武功充沛而且还有推行刑文的政策。

    至于‘烈’虽有也有光复之意,但更加着重武功,而无文德。相比显的话,‘烈’在‘显’之下,毕竟显有包含烈的武功之意,而烈则无显的文治举动。加上刘备谥号已经是昭烈皇帝,‘显’会更加合适。

    是故作为儿子的刘禅以及得遇明主的诸葛亮,自然会希望老刘的庙号能够彰显他的文治武功,而不是只强调武而忘记刘备的文。毕竟在刘备的治下,蜀汉修订了《蜀科》,还整理因战乱而遗的典籍,推行直佰钱,可称为刑文并举。

    同时的话,‘显’这个庙号亦是‘明章之治’的创始者汉明帝的庙号。在汉明帝治下,北伐匈奴,设西域都护,东汉的版图以及国力达到了巅峰。是故称刘备‘汉显祖’将有赞美之意,比无人使用过的烈祖更好。

    刘禅装模作样地问道:“诸卿对先帝庙号,可有不同之见?”

    “臣等并无异议!”众人应声说道。

    大臣们的谥号或许有讨论的空间,但老刘的庙号早在之前定了下来,这次让诸葛亮上疏为刘备追议庙号,不过走个场子而已。

    “既无异议,先帝既为显祖皇帝是也!”

    (PS:祖宗同庙号,实属正常。世宗武帝,世祖光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