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谡军先锋,马谡舍水上山,举动失宜,王平连连规劝马谡,马谡不听,被魏将张郃断了水源,随后马谡军惨遭大败,士卒离散。唯有王平所领的千余人士兵鸣鼓自持,张郃怀疑王平有伏兵,不敢进攻。于是王平将诸营军士统一起来,率领他们平安归还。

    战后王平因为表现突出,被诸葛亮拜为参军,统领无当飞军,进位讨寇将军,封亭侯。

    第三次建兴九年(公元231年),诸葛亮围祁山,别遣王平驻守南围。司马懿率领大军攻诸葛亮,遣张郃进攻王平,王平坚守不动,张郃不能胜。

    第四次诸葛亮病死五丈原,大军退还。魏延因与长史杨仪不合,于军中作乱。王平率兵进攻魏延,魏延引兵来战,手下士兵却被王平遣散,魏延兵败,后被马岱所斩。

    战后王平升任后典军、安汉将军,辅助车骑将军吴懿驻守汉中,兼任汉中太守。

    特别说明:蜀汉中安汉将军与军师将军,远超其他杂号将军。

    (公元237年),进封安汉侯,代替吴懿督汉中。

    (公元238年),大将军蒋琬驻沔阳,王平被召到大司马府,蒋琬任命王平为任前护军。

    (注意王平不识字)

    (公元243年),蒋琬病重,回军驻扎在涪县。任王平为前监军、镇北大将军,统领汉中。

    最后王平巅峰之战不足三万大军退却曹爽十万大军。当时汉中几乎所有人劝王平放弃外围城池。但王平不为所动,告诉诸位不能放弃外围阵线。最后曹爽久攻不下,败退而走。

    在诸葛亮到姜维期间,王平是蜀汉的中流砥柱。

    简单说王平是一个从偏僻山区来的孩子,不识字,靠着天赋,一路打战升官。

    他没有魏延出自刘备部曲的亲信身份;也没有吴懿皇亲国戚身份;没有董允、费祎,出身士大夫大族身份。

    自己不过是少数民族+穷头老百姓+不识字。

    说不出魏延那种吞十万兵的话,没有马谡居高临下破名将张郃的野心。

    与身边高官出身不菲相比,王平自卑。不敢多说话,生怕得罪人,兢兢业业做事,不敢开玩笑,低调踏实。

    他只是一个军事天赋出众,来自少数民族偏远山区之人,靠着一路战功硬生生的成为蜀汉名将。

    一句话不识字光靠军事天赋成为名将的,其军事天赋何等惊人。

    对比王平、魏延官职方面。

    魏延前军师、征西大将军,而且授予假节,进封为南郑侯。

    王平前监军、镇北大将军,统领汉中,封安汉侯。

    蜀汉是四镇大于四征,所以王平的镇北大将军高于魏延征西大将军。

    二人皆是县侯。魏延是南郑侯,南郑是汉中首府,封邑不菲。

    王平安汉侯,安汉是巴西郡下属之县(今南充市),《郡县释名》四川卷下:“汉名充国县,取充实之义。盖当时民物富盛,”后改名安汉县。

    重点是安汉县意义非常最大,安汉者,安定汉室之谓也,高祖刘邦所设。

    其中两人差别已经有体现而出。

    简单来说,魏延骁勇善战,勇内含谋,但是因其性格限制,不适合出任统帅,

    王平一个字稳,具有政治头脑,熟知军略,从小兵升到蜀汉北方军事统帅,执掌汉中,为诸葛亮去世后,蜀汉中流砥柱。

    但限制于出身问题,一直无法真正的大展手脚,更多的是听从上级安排工作。

    王平除了自卑外,几乎是一个完美的军人。

    最后就是剧情安排上,必须要考虑到诸葛亮去世后,谁能继任诸葛亮遗志。

    魏延已经分析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