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kushuxs.net
    3月10日,周五,互联网泡沫破裂前的最后一个交易日。

    依然是全民疯狂,依然是大盘暴涨。

    如此不正常的现象,完全是由信息产业化,由硅谷的奇迹带来的一个虚幻的梦。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接入互联网的个人计算机的数量从1990年的31万台增加到了2000年的4323万台。

    10年之间增加了130多倍,复合增长超过60%,又是个多么惊人而熟悉的数字,似乎这个数字就代表着财富趋势,跟着这个趋势买入股票就永远都不会错误。

    1990年中期,米国的公司陆续开启了一场史无前例的转型。

    他们把自己公司名后缀上加上“.”或者在名字里混入一个“I”“E”,想方设法和互联网挂上钩。

    传统公司改个名字,就可以声称自己是互联网公司然后开启新一轮融资。

    初到的创业者只要有个域名,就会有人为他提供资金做生意。

    这些创业者中最知名的是亚马逊的创立者贝索斯。他的创业想法很简单,在一张纸上列出一个清单,上边写满了可能在网上能卖的东西,最终选择了书。

    亚马逊上线刚两个月,营业额就做到了每周2万美元,客户遍及全球50多个国家。

    这一速度颠覆了华尔街的认知,创业仅三年,亚马逊上市。

    一同被颠覆的,还有亚马逊所代表的互联网商业模式,因为三年间,亚马逊一直都在亏本做生意。

    不要在乎利润,冲就完事了,先亏钱快速把市场占领下来,赢了会所嫩模,输了下海干活。

    这种玩法后来被华尔街叫做“get  big  fast”,如果翻译成中文的话,可以称为“搞快点”。

    在这一场有着新事物、新打法的投资热潮中,彼时大家尚且还不明白互联网意味着什么,也不清楚为何要先亏损后赚钱,仅知道互联网是当下最赚钱的事物,单凭“e-”这个前缀,就可以在股市呼风唤雨。

    有媒体在复盘这段概念股投资时起了一个应景的名字:前缀投资。

    互联网前期是可以不赚钱的,只要用户量做上来,以后都会有。几乎所有华尔街人都达成了这一普遍共识。

    不仅华尔街人失去了理智,所有的民众在媒体的渲染之下,也并不觉得有问题。

    他们此刻手握着大量从银行取出的现金,进行着投资。

    尽管他们对互联网的知识刀枪不入,却难挡对暴富的憧憬纷纷买入。

    “想赚钱吗?去纳斯达克买互联网股票去。”

    这就是当前所有股民们的想法。

    为了回应民众的热情,98年大量互联网公司成立,以至于程序员紧缩,各家公司不得不开出天价来招聘程序员。

    千禧年还未到来时,互联网公司程序员的年薪就达到了10万美金。

    曾经有过辉煌战绩的老虎基金,认为整个市场处在非理性的状态,试图坚定的做空互联网科技公司。

    但从97年开始,一年半的时间,老虎基金投资的一切都在下跌,只有不被他们看好的互联网企业丝毫看不到力竭的不断上涨。

    投资人不再抱有希望,如潮水般从老虎基金里撤回自己的资金,一代神话就此终结。

    至此,再也没有任何投资者会以正向现金流来衡量一家互联网科技公司。

    股价脱离了基本面,只受情绪的波动。亏损,成为了一家互联网公司成功的标志。

    当一切都不合常理和违背逻辑,而所有人却都觉得毫无问题时,就是灾难降临的时机。

    3月10日收盘时,以技术股为主的N-->>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