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往军中插手或是委任亲信。但也听取江畋留下的建议,采取曲线迂回的方式;以一贯悲天悯人的立场和角色,上书请改善军中配属医官制度。

    理由也很简单,就是他在巡视那些关中军府时,发现了好些伤残军士,都是因为在战场上未能得到及时救治,而落下的根子。虽然朝廷也有专门的恩德,免除这些伤残士除徭役、田赋,在家居养。

    但如果有办法,提高战阵中的救治效率,从根子减少士卒落下伤残的概率,岂不美哉;也是天子籍此德泽后世的大好事。因此,在看过了他进献的详细条陈之后;当朝二圣几乎不约而同赞同此事。

    作为某种程度的支持态度,除了高宗从内藏库拨给绢一万之外;天后也同样拿出了三千匹绢的脂粉钱,一起作为推动此事的花销;显然身为统治者的天然敏感性,让他们觉察到其中的好处和利益。

    尽管如此,作为倡导者的太子李弘,依旧还要面对许多各种各样的问题;按照唐代的随军医师制度,出征军队设有专门的尚医军主(九品),隶属于行军总管的麾下,负责管理伤病输运供给及药石。

    然后,在总管路/军使下的各大营中,应设有检校病儿官。每日巡查伤病员情况和饮食起居,以便安排医疗、运送,如发现新的病员或危重病员,必须于每晨通状报告总管,令医生给以适当治疗。

    营主和检校病儿官,应按照伤病员的轻重安排运输和护理,能行走的病员给傔人(看护)一名;病重不能行走的病人加给驴一头;连牲口也不能乘骑的重伤病员,则给驴二头。由看护二人缚辇(换车)运送。

    至于患慢性病的伤病员一般都转运后方,拨交沿途地方政府收治。《通典》载有唐太宗亲抚病兵,敕交州县供给的史实。但这只是《卫公兵法》中,描述的最理想状态,也是军神李靖麾下的做法。

    在《卫公兵法》及《唐律疏议》中,还明文规定对伤病员医疗失职者,按照情节轻重处以杖刑或徒刑,甚至处斩。但是并未因此形成稳定的延续和执行力;也不是什么人都可以像李靖一般的资历;

    既有来自天子的足够信任和授权,可以为部下争取到相应的资源和人力;正所谓是理想是好的,但现实却是残酷的。事实上,哪怕太平年的关中、中原腹地,能分配到的医疗资源还是相当的有限。

    初唐地方部队多属于折冲府,全国共643府。而在这些折冲府配下,仅有太医、药童、针灸、禁咒诸生共211员,平均三府才有一个相关从业者(《通典》卷15选举一)。因此,出征时需要另行征募。

    主要是指令天下各州府县,主持医药事务的功曹参军;就近选调官方所属的医师、药师,医官署的博士、教授、童生,乃至是征集民间的相关从业人等来充军凑数,其中的成色就不免泥沙俱下了。

    尽管如此,我大唐还是依靠这套磕磕绊绊的运营体系,吊打了周边绝大多数,连这点基础都没有的势力:因此,在长期运行下来之后,倒也没有人觉得这套系统不好,或是还有多少可改良的余地。

    而将其视若为这位宅心仁厚的监国太子,又一次大发善心的行举(政治作秀)而已;事实上有句话说得好,隔行如何隔山;而作为医技百工领域的组成部分,自然也有相应的门槛和既得利益群体。

    身为监国太子,固然又足够的权势去号令和碾压,这些国家供养的从业人员,但是却没有办法越殂代疱的直接指挥,他们在专业领域上的作为和判断;也是这些人以家传或师徒,世代为业的凭仗。

    但好在他显然可以从江畋这里抄作业,也就是抄后世那些已运作成熟的框架和制度,然后填充以现成的人手和资源;就可从无到有的建立起来一套,初始版的随军医士和战地救护、伤残疗养体系。

    至于培训军中医生和兼职救护军士的人手,同样也是现成就有的;位于长安病坊由孟铣发起的大规模-->>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