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清收购这三家棉花种植公司以及一家棉花进口贸易公司,为的不是在棉花生意里赚多少钱,而是为了确保自家的棉花供应不出问题,同时降低原材料采购成本。

    说白了,不指望这些原材料供应的子公司赚钱,赚钱的是纺纱工厂。

    但是这一系列收购,尤其是三家可谓算得上是资本密集棉花合作种植公司,需要的资金非常多,为此找银行贷款了不少钱。

    建立原材料供应体系,再加上棉纱工厂的持续扩张,这些都需要大量资金的,也因为如此,其实安华纺织公司的负债也不少,对现金流的稳定也更加看重。

    也就更加需要一些能够长期采购的战略合作伙伴,哪怕是在利润上做出一定的让步,王立清也愿意和这些长期采购的战略合作伙伴签订一份长期合作的合同。

    只不过长期战略合作伙伴不是那么好找的。

    人家下游的织布厂商也怕你安华纺织公司哪一天出现什么问题,然后导致他们棉纱供应出现问题。

    这种事,需要的是双方彼此的信任,并不是你单方面想要有就能够有的事情。

    为此,王立清过去一两个月里不断奔波,靠着安华纺织公司以及自己在过去二十年来建立的稳定商誉,算是敲定了一部分合作厂商,但是算算合同的采购额却是不多,连第二分厂的预计总产量一半都还不到呢。

    所以他还得继续努力,尽可能的找更多的战略合作伙伴!

    而在这之前嘛,这些没有找到长期战略合作伙伴的新型中端棉纱产能,还需要其他的渠道来卖出去。

    这个时候,之前隆东纺织公司原有的销售渠道就体现出来了价值,原来隆东纺织公司的销售渠道,尽管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上不来台面,下游渠道都是一些小型的织布厂,甚至是一些家庭作坊,还有一些干脆是棉纱的零售渠道……也就是直接把棉纱卖给批发商,批发商再卖给零售商,零售商再卖给广大农村地区里的农民。

    在当代里,很多地方里,尤其是经济不怎么发达的部分偏僻农村地区里,依旧存在着典型的小农经济,也就是自耕自织,很多农民甚至连棉花都是自己种的……然后直接纺纱织布。

    反正统一战争时期就出现,并广泛推广到全国的手工纺纱机其实效率也蛮高的(珍妮纺织机),一些家庭作坊里的手工织布机同样也是效率很不错。

    在一些交通不便,外部商品输入成本高昂,同时又工业发展落后的偏僻地区里,这种家庭作坊模式的纺织业依旧广泛存在。

    所以别觉得大楚帝国里连全新一代的新型棉纱都搞出来了,然后就瞬间把其他的棉纺生产模式都给淘汰了,其实并不是的……哪怕是承顺三十七年冬天的现在,工业用高压蒸汽机都已经进入棉纺行业十几年了,但是水动力纺织厂依旧还有很多,同时还存在着大量采用手动纺纱机、手动织布机的家庭作坊。

    三代生产效率看似天差地别的棉纺生产技术,其实是同时存在于大楚帝国内的。

    毕竟是大楚帝国实在太大……人口太多,虽然火车和轮船都出现十几年了,在东部沿海沿江的城市里甚至出现了大规模工业化城市,但是依旧有很多地方没有通火车,也没有通轮船,其交通模式依旧是依靠原始的陆地马车运输甚至是肩挑手提。

    不是所有地方都有着机器轰鸣的声音,很多偏僻农村地区里还是保持着比较落后的局面。

    在这些偏僻落后的农村地区里,小农经济模式依旧是主流的经济模式,外部的工业商品在这些地方其实没啥市场……比如布匹这东西,甭管你的布匹价格高低,当地的农民就是不卖……因为你布匹价格再低也没用。

    他们还是宁愿自己随便在田头山间角落里种的棉花,然后自己纺纱织布,手工缝制……甚至就连纺纱机,织布机这些东-->>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