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任用、服役原则,这就导致了大楚帝国早期就出现了数百万常年在外的军人以及官员群体。

    而这个数字随着时间过去不减反增……毕竟人口一直在增长,同时官府机构不断的优化完善……嗯,有时候干脆是为了提升大学生就业率!

    一些大学生毕业后,考不上科举,企业里也不一定能提供足够多的高级工作岗位,当就业不理想后,这些大学生埋怨起来,官府也是挺头疼的。

    嗯,这也是大楚帝国的高等教育几十年里,依旧没有大规模放开招生的缘故……以目前的生产力而言,整个社会能够提供的高端岗位就这么多,你弄出那么多大学生来又无法消化,难不成你还指望这些大学生去流水线啊?

    大楚帝国培养出来的这些文化程度非常高,能力也不错的大学生,一旦就业不理想,心生不满后……那可比古代的秀才更麻烦……

    尤其是那些文科的大学生,如果不把他们及时吸收到统治阶层里,那就是个祸害!

    为了避免麻烦,大楚帝国的大学学位都是严格控制的,根据整体的社会经济发展,人口增速来确定大学的招生规模,并且大学里的学位,百分之八十以上都是理科学位,文科学位很少。

    尤其是一些特殊专业,比如历史学……大楚帝国里的历史学,学可不是什么考古挖坟之类的东西,而是研究历史王朝兴衰,归纳总结,以史为鉴。

    大楚帝国各所大学里的历史系,更准确的说法其实应该是‘历史政治系’……对应的乃是科举考试里的史论……典型题目就是:试论秦商鞅变法乃强,宋王安石变法乃弱。

    所以说,大楚帝国里的历史系学生,严格上来说学的并不是历史,而是政治,人家学这玩意,都是奔着当官去的。

    而大楚帝国也知道这一点,因此对于历史系这种政治性质非常浓郁的学科,招生名额都是控制的非常严格的……为的就是确保每一个毕业生,最终都能顺利的进入大楚帝国的官员队伍里,不至于让这些人流落在外,然后成为祸害!

    因为这些人,有一个算一个,全都是奔着当官去的,学的也是治世辅君之道,你不让他们当官……人家搞不好就造反给你看。

    都说寒窗苦读十余年,只为货于帝王家……你帝王家不要,人家可就另外捧一个帝王,或者干脆自己当皇帝了。

    幸运的是,大楚帝国知道这些人才的作用以及潜在的危害,所以控制的比较严格,偶尔有些年份,这些专业的毕业生不太好就业为此顺势加大官员的录取名额,但是总额也不算太多。

    大楚帝国的官员队伍,整体上还是随着人口规模逐步增长。

    而到了今天,官员以及军人,享受品级待遇,但是没有相应政治待遇的官办学校的老师,医院里的医生,护士的官办机构工作人员,再加上一些没有官身,但是给官方机构提供服务的普通合同类雇工,如车夫,厨子以及一些普通文职人员等。

    简单来说,所有依靠财政直接供养的人员,大概有个七百多万左右。

    嗯,这个数字,你不能简单的认为都是官员或公务员……官员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还包含了其他群体。

    比如军人就占据了两百万呢,然后教师以及医生也占据了相当多的一部分。

    当然了,即便如此,大楚帝国也达到了七八十人供养一个财政人员的程度,整体供养比例算是比较高的。

    为什么会这样?

    主要是大楚帝国的军队规模大……野战部队不说了,只说守备部队,大楚帝国里的任何一个县,都会有一个中队的丙等守备师,人数数十人到百余人不等。

    然后府、省城还会有更大规模的丙等守备部队,部分交通、险要地方,边疆地区,也会有更多的部队驻防。

    楚军的常-->>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