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行海军少将下令前锋舰队利用风力全速航行,并各舰按照一定间隔散开,形成一个扇形,总宽度达到四十海里左右的搜索面,为后方的众多主力舰以及数量更加庞大的运输船队们,提供前期预警、拦截、驱逐。

    避免任何潜在的敌人船只或民用船只干扰到后方的庞大舰队。

    要知道,后方的舰队规模可是相当庞大。

    除了四十多艘远洋战舰外,还有五十多艘海军的各种辅助船只,包括运兵船、医疗船、普通补给舰、煤炭补给舰、通讯舰等各种辅助船只。

    除了海军的直属船只外,还有近百艘嫡属于西洋武装贸易公司的各种商船,其中包括四十多艘武装商船。

    所有船只加起来超过两百艘!

    如此庞大的一直舰队搭载了两万多万的陆军或近卫军士兵,同时还有大量的海军船员水手以及陆战队员,还有数量庞大的各种武器弹药、粮食罐头等各种军需物资。

    甚至还有好几艘船只专门运载了水泥以及钢筋,这是为了后续在锡兰岛上修建军事港口的一系列军事设施,尤其是岸防炮台所用的。

    而实际上,这支庞大的船队,只是大楚帝国发放印度地区的第一批次的大规模船队而已。

    在这之前,实际上已经组织了好几次规模不一的船队,满载着各种物资,比如说陆军的一个攻城重炮团里的新式重型榴弹炮,就已经提前运往新加坡。

    在后续,大楚帝国还会持续组织大量的运输船只从本土,远远不断的把物资运往新加坡,再通过新加坡为中转运往印度半岛。

    整个跨海作战行动,表面上看只有五万多人的地面作战兵力,但实际上直接参与这一次行动的各类船只达到了数百艘之多。

    这还不算间接参与的呢。

    当然,虽然船只数量看起来很多……上千艘的很吓人,但实际上运输量并不大,远不如后世的海运规模。

    因为这些运输舰里,大部分都是运载量在数百吨左右,运载量超过千吨的都比较少,只有少数海军的补给舰以及西洋贸易公司的几艘超大型武装商船。

    而且这些船只里的航行依旧严重依靠风帆,而绝大部分运输船只连辅助用的蒸汽机都没有,这意味着他们的航行速度缓慢,往来一次都得好几个月。

    大楚帝国这一次看似动员了大量的船只,但是所运输的人员以及物资的数量,放在后世二十一世纪里,也就是几艘大型货轮的事。

    目前海运能力的薄弱,极大的限制了大楚帝国海军的海外兵力投送能力。

    至于说运输能力不强,就减少兵力,和欧洲人那样派个几百顶多几千人去打仗……大楚帝国可干不出这种事,这和楚国人的战争哲学不符。

    大楚帝国的战争哲学就是,用更多的兵力,更多的火炮,更多的炮弹淹没对手……可从来都没有和敌人玩势均力敌,甚至是己方兵力处于劣势的爱好。

    哪怕对手只是一群依旧停留在玩火绳枪的欧洲非正规军,大楚帝国依旧严格按照了己方的战争哲学:一口气把五万兵力以及足以维持五万多人兵力高强度作战半年以上的作战武器送上印度半岛。

    ————

    就当印度第三特遣舰队从本土发出的时候,印度半岛那边的第一特遣舰队已经开始进行前期的准备了,他们的战舰披着西洋贸易公司的外皮,为商船进行护航的同时,往来于印度半岛的东西各海岸,进一步收集各欧洲殖民地的消息,比如他们的兵力部署,他们的战舰或武装商船的行踪。

    尽管西洋贸易公司之前已经搜集了多年的信息,对印度半岛上的一些基本情况有所了解,但是很多信息都是过时的,大楚帝国军方需要搜集最新的消息以备用。

    同时也在积极联络当地的一些土着实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