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你包圆了。

    而官方付出这么大的成本是为了什么?

    为了降低国内的粮食压力。

    同时移民过去后能够在海外种植更多的粮食,而这些地方的粮食产量都很高,回过头来又能向国内输入粮食。

    这几年大楚帝国就和暹罗王国方面展开了大米贸易,大楚帝国方面自然也能够在自家的殖民地里展开粮食贸易。

    一边提高内部粮食产量,一边增加海外粮食输入,再加上尽可能的把增加人口向海外输出。

    三管齐下,这就是罗志学给粮食问题定下的解决办法。

    第一条政策的效果最大,罗志学估摸着等国内的基础工程再搞一搞,过几年后应该能够把人均粮食提升到两把八十甚至三百公斤的水准。

    但是要继续往上涨,那么就比较难了。

    在杂交水稻、化肥这两大利器弄出来之前,亩产粮食数量很难再涨上去,哪怕国内持续开荒,让耕地变的更多,但是国内人口也在涨啊……而且涨的还快。

    《我有一卷鬼神图录》

    同时国内的可开发耕地也是有极限的,不是说什么地方都能种地的,因此到了一定极限后,想要解决粮食问题只有三个办法:多地、少人、进入现代社会。

    现代社会最有意思,到时候你都不用愁人口问题,因为人们会很自觉的降低生育欲望,这是现代社会的多方面综合下来的结果,不仅仅是国内常说的房价问题,人家一票欧美发达国家不存在所谓的高房价问题,但是一样不爱生娃。

    这是二十一世纪后的很多国家的普遍状况……

    人都没多少,自然不用操心粮食问题了。

    多地自然是对外扩张……直接夺取海外领地自己种田可以,也可以通过殖民等方式掠夺海外粮食运回本土。

    少人,要么是通过战争或其他事件或特定生育政策来降低人口,要么是向海外输出移民,总之就是要把人口控制在一定数量下。

    罗志学选择的是对外移民扩张!

    既可以把国内剩余人口输出到海外领地,加强帝国在海外领地的控制,还可以获得海外领地的粮食反哺国内。

    这搞着搞着,说不准全球都得变成华夏人的。

    一举多得!

    于是乎,承顺十四年初开始,随着各项的政策以及准备工作逐步落实后,大楚帝国也开始了大规模的对外移民,由此掀开了一个下南洋的狂潮。

    徐东来就是其中一个。

    不过和很多因为吃不饱饭,抱着反正都是饿死,不如去海外博取一条生路的移民们不一样。

    徐东来其实小有身价,是一个商人,他去南洋不是说为了移民,而是为了去做生意发财的。

    十多年前他其实也就是一个普通的农民子弟,不过他运气好,早期就参军征战,参加过国内统一战争,等到承顺八年的时候退役的时候,他已经是上士的军衔了。

    并且在服役期间还参加过扫盲班,能够读书认字算数的那种,文化水平还算不错,已经通过了高等小学历考试,获得了学历证书。

    要不然他也升不到上士了。

    楚军老早就在军内展开扫盲教育,以军官为主要老师,早期为了鼓励士兵学习,同等情况下会优先晋升文化课优秀的士兵。

    等到占据关内地区后,更是把扫盲教育和士官晋升集合了起来,不通过文化考试是无法晋升士官的,只有通过了文化考试才能够继续从军,担任士官。

    这既是为了提升军队的战斗力,其实也是为了培养大量具备一定文化水平的人群以及基层官员。

    因为这些士兵们一定服役期后都是要退役的,而这些士兵-->>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