膛。

    但是如果是采用铜火炮的话,那么这些铜火炮能坚持十场大规模的高强度战役或者打上千发炮弹,才需要对火炮进行更换。

    而这两者之间的区别可大了去,并且远远比几十万两银子的成本重要的多。

    综合起来,大楚帝国就更加倾向于采用铜火炮,只不过哪怕是生产使用铜火炮,其加工难度相对来说要低一些,然而随着火炮的口径增大,炮管长度变成,那些大口径舰炮的加工难度也是直线上升。

    别的不说,光光是在加工的时候,想要把大口径火炮的炮管搬动起来,并进行位置调整就是非常麻烦的事。

    同时想要用镗床对大型火炮的炮管进行精加工,其难度也是变的非常大。

    多方面综合起来,也就导致了楚军在大口径火炮的批量生产上面临了一连串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而戴新翰就是带着人,从专门设计打造新的大型水力机械,再到改进加工方式等众多步骤,最后才敲定了十八斤舰炮的生产。

    准确来说,戴新翰并不是说设计了十八斤舰炮,而是解决了十八斤舰炮的批量生产难题。

    而这对于大楚帝国而言,其实更加重要。

    火炮的设计,这年头的火炮其实没啥好设计,就是一根炮管而已,想要打得远,威力大一些,那么就炮管弄长一些,炮管弄厚一些。

    想要机动性,那么炮管弄短一些,炮管弄薄一些。

    非要说有,那也就是炮架上的一些细节调整了。

    又或者是研究一些在炮管上凋刻什么花纹……

    真正困扰各国铸造火炮的工程师以及兵工厂/作坊的是,该怎么把火炮给造出来。

    低成本,大批量的造出来,并且还要保持性能。

    而这,才是大楚帝国里众多技术人员们所迫切需要解决并改进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