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拜访方大家的画舫……

    辞别方大家后,孙启年和三位友人先是找了个客栈入住,前往客栈的时候,孙启年明显可以看的出来,这金陵城和以前不一样了。

    倒不是房屋建筑有什么变化,外郭城区里的大部分建筑其实还是老样子,哪怕是靠近秦淮河一带的地方变化也不是很大。

    但是还是让人感觉变化非常大。

    首先是干净整洁,街道上不敢说一尘不染,但是也看不见什么杂物垃圾,街道两侧的商铺,也没有和以往那样直接占据大半个街面进行经营,而是一个个都规规矩矩的在店铺内经营,没敢占用街道。

    至于常见的乞丐流氓之类,更是一个都没见着。

    从入城到现在,他就没见过哪怕一个乞丐。

    而这对于偌大的金陵城来说很不正常。

    街面上,是不是有穿着黑色制服打扮的巡警在进行巡逻,孙启年知道,这些黑色制服的巡警,归属各地巡警局统辖,这些巡警们和明朝时期的衙役捕快差不多。

    孙启年,既然报考了大楚帝国的科举,自然会详细去打听了解大楚帝国诸多方方面面的消息。

    早期的时候,主要是关注一些大方向的东西,比如说楚军的实力,和明军几次大规模战役里的情况,和明军新标军的对比等等,甚至了解一些楚军的枪炮数量多寡,军费开销等等乱七八糟的消息。

    早期了解这些的目的也很简单,就是为了判断楚军到底能不能拿下整个江南,乃至整个南方,并在后续里抗住明军的反扑。

    换句话说,就是想要确认大楚帝国到底能够在江南待多久。

    如果只是昙花一现,不用几年就被明军反攻回来,他们脑子秀逗了才会来参加楚朝的科举。

    而他们最后的结论就是:明军是打不回来了……别说反攻江南了,现在江北的明军都自身难保,恐怕以后楚军挥军北上的时候,就是明廷彻底灭亡之时。

    得出了这种结论后,他们才会报考大楚帝国的科举。

    而报考之后,他们又开始集中了解大楚帝国其他一些东西,比如说科举制度,政治体系之类的。

    毕竟参加科举了,以后是要在大楚帝国里当官的,这官制好歹好了解一二啊。

    大楚帝国的官制,太过深入的东西外人自然是不清楚的,但是一些公开的东西流传的还是很广泛。

    怎么说呢,人家大楚帝国的衙门就正儿八经摆在那里呢,也没想着遮遮掩掩,有心人稍微多打听,基本也就能够把大楚帝国的基本官制给了解了。

    孙启年也不例外,还在苏州的时候就已经是深入了解过大楚帝国的官制,知道的不算少了。

    在客栈里稍微安顿下来后,孙启年没有在客栈里埋头苦读,而是叫了一辆双轮马车出门去了,他要拜访一个远方堂叔。

    孙启年有个远方的堂叔目前就在金陵城里,而且还是楚朝里的中层官员。

    说起来,最后真正让孙启年下定决心报考大楚的科举,除了对大楚帝国本身的看好外,还因为他这个远方堂叔就在大楚帝国里当官。

    孙启年的这个远方堂叔,名为孙友生,和孙启年一家子其实关系已经比较远了,不过昔日还有着人情来往。

    孙友生也是传统读书人出身,还是个秀才,不过多年参加乡试没中,最后为了生计给时任明廷黄州府知府当幕僚。

    楚军杀到之际,黄州府知府逃亡不知所终,而当时很多中低级官员,尤其是各级衙门里的一些文书衙役等不入品的人员很干脆的转身就投了大楚帝国。

    孙友生也是一咬牙就投了贼!

    因为他有秀才功名,加上又长期给前黄州府知府当幕僚,熟悉黄州府们的事务,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