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都部署在边镇城池或沿海要地,又或者京师这种超大城池。

    其中蓟辽各坚城里的红夷火炮最多。

    但是在中原腹地里,可就没多少红夷大炮了。

    毕竟中原腹地虽然有流贼,但是这年头的流贼严重缺乏攻坚能力,而且野战能力也不咋地,明军官兵打流贼可是一路追着打,根本就用不着红夷大炮镇守。

    倒是蓟辽一带的东掳威胁太大,而明军野战又打不过,只能据城而守,因此对红夷大炮极为看重,明王朝里大部分红夷大炮,基本都部署在蓟辽各城,用以抵抗东掳。

    这说的还是守城用的红夷大炮。

    至于野战用的红夷大炮,把就更别指望了。

    基于红夷大炮沉重无比的缺点,再加上明军在炮架技术上的极度落后,明军极少会把红夷大炮用于野战当中,偶尔使用那也是大费周章,根本无法做到快速机动。

    即便是东掳那边有了改进的炮架,也拥有更多的蓄力用于拖拉红夷大炮,实战中也非常难以运用,往往是费尽心思拉倒某个明军驻守的城池下,然后进行攻城作战。

    严格上来说,东掳改进炮架后的红夷大炮,也不算野战炮,而是攻城重炮。

    野战炮嘛,最核心的一个要素就是要能随同步兵行军并作战,连步兵都无法跟随还算啥野战炮啊。

    红夷大炮这玩意,实在太沉了!

    保乡军搞出来的六百斤长炮,虽然脱胎于红夷大炮,但是倍径要小。

    寻常红夷大炮,倍径普遍在二十倍以上,甚至能达到二十二倍以上。

    但是保乡军的六百斤长炮,其倍径只有十八倍。

    因为倍径更小,对炮管的厚度要求也就更低一些,因此六百斤长炮的炮管也更薄。

    甚至为了减轻火炮的重量,保乡军的六百斤火炮发射时候的标准装药,其比例都是要小于红夷大炮的。

    因为保乡军并不要求这种火炮有多大的最大射程,也不要求千米后还能有多大的威力。

    保乡军只需要这种火炮在五六百米的距离上,还能保持一定杀伤力就足够了。

    更远,打不中威力再大也没啥用!

    诸多种种下来,也能就导致了保乡军的六百斤长炮,虽然炮管的外观和传统红夷大炮差不多,还带有浓厚的红夷火炮的烙印,但实际上已经是两种完全不一样的火炮种类了。

    当最后确认了对面的明军,并没有远射程的加农炮后,罗志学也就真正放心了。

    因为这样一来,己方将会占据绝对的火炮优势!

    再加上己方还有三百精锐骑兵,就算打不过左良玉麾下五百精骑,但是牵制住他们问题还是不大的。

    至于步兵交战,第一步兵旅从来都没让他失望过,而且还有第三步兵旅、亲兵营、第一辎重营相助!

    这一战,稳得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