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研发,进行众多的技术攻关,争取尽早的完善各种细节。

    但是这个时候也存在着一个问题,那就是各大企业自己单独搞的话,那么很容易搞出来多套不同的电力设备标准,这对于帝国的整体电气化推动是不好的。

    所以根据这一情况,工商部联合的工业部以及各电气企业,还有技术源头的皇家理工学院电磁研究所,大家一起坐下来敲定了一套电气设备的应用标准。

    然后各大厂家根据这些标准去研发、设计新产品,最后推向市场……这样有个好处就是,各大企业不用什么都自己搞,非要搞出来一整套完善的电气应用设备后才能推向市场,而是可以根据自己擅长的方面攻关某一项设备。

    比如松江电气在发电机领域里积累了不小的技术优势,他们搞新式发电机就很有优势,但是在其他方面就略差一些。

    现在已经不是三四十年前,整体技术比较简单,随便一家综合公司都能自己搞出来一整套工业设备来了,如今的大楚帝国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工业领域方面已经细分的非常厉害。

    按照工商部制定的工业种类分类表,光是大类就有二十多种,如煤炭采选,有色金属采选,其他采选,石油开采以及冶炼,食物加工制造,纺织业,成衣鞋帽制造,皮革,木材加工,造纸,化工制造,医药制造,橡胶制造,钢铁生产,通用设备制造,专用设备制造,造船,马车制造,火车以及铁路制造,电气设备制造,精密仪器制造,金属制品、机械、修理业等等……

    每一种大类下细分了诸多种类。

    中类下再细分小类。

    目前为止,工业部弄出来的工业分类就达到了三四百多种……很夸张的。

    哪怕是对比后世二十一世纪的工业分类,其实也就少了航空航天以及核电领域,还有计算机领域这几个大类而已。

    所以别小看十九世纪中后期的工业能力……基本上该有的工业分类都已经有了。

    在发展多年,已经非常成熟,高度细分化的工业体系里,一家企业,哪怕是李氏制铁或者江南机械公司这些企业当中的庞然大物,都不可能说大包大揽所有事都能干。

    把它规模再扩大一百倍都不行……

    工业分类太多,这里头需要的工厂和技术人员都是一个非常庞大的数字。

    哪怕是不考虑什么产能问题,仅仅是维持一个完整的大楚帝国的工业体系运营,就最少需要数百万的产业工人,十万级的各种工程师技术人员。

    这也是原时空哪怕是在十九世纪中后期里很多所谓的工业国家,也都是缺胳膊少腿的缘故……小国寡民,哪怕是第二次工业革命里的各种工业种类它都弄不起……

    几百个工业分类呢,他们就那么点人,能玩个啥啊!

    所以,原时空里的诸多工业国家,不说工业齐全的,哪怕是弄了大部分工业种类的国家,那基本都是几千万人口保底,比如波斯。

    后世的波斯人长期遭到封锁也没地买去,又不甘心躺平摆烂,所以只能什么都自己搞。

    弄出来的东西差是差了一些,但是除了极少数尖端领域的,比如半导体这些,其他的该有的都有。

    而支撑波斯人把大部分工业种类都搞出来的基础是什么?足够的人口!

    没有足够的人口支撑,那么他们人均大学生,但是除开老幼外,都没有足够的人口去维持这个工业体系一样没什么卵用。

    这都不提什么市场之类的了。

    大楚帝国里的工业体系,也是五花八门各种乱七八糟的都有,非常的繁杂,而也就意味着电气化的推广应用不是一家企业,甚至不是一两个行业能够搞定了,这需要整个帝国工业界来进行推动,制定相应的标准,然后各企业按照这个标准进行技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