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结构学。1892年,荷兰学者古斯塔夫 · 施勒格尔(Gustav Schlegel )研究了《山海经》描述的古代氏族部落。1922年,英国人爱德华 · T · 魏尔纳(Edwa

    d T. C. We

    e

    )出版了《中国神话与传说》(Myths a

    d Lege

    ds of Chi

    a),探讨了《山海经》中的鬼神现象。1939年,美国教授伊博恩(Be

    a

    d E. Read)在《本草新注》(Chi

    ese Medical Pla

    ts f

    om the Pe

    Ts’ao Ka

    g Mu)中引用了《山海经》数据。20世纪70—80年代,美国学者约翰 · 威廉 · 史福勒尔(Joh

    William Schiffele

    )著书吁请学界关注《山海经》在民间草药、传奇人物和神话领域的贡献。意大利学者利卡多 · 弗拉卡索(R

    aicca

    do Fcasso)则在1988年探讨了《山海经》书中的性别主题和插图。

    三、《山海经》的影响

    1.《山海经》与科技

    《山海经》既记载了古代科学家的创造发明,也有他们的科学实践活动。例如,关于农业生产,《海内经》载:“后稷是播百谷”,“叔均, 是始作牛耕”。《大荒北经》载:“叔均乃为田祖。” 关于手工业,《海内经》载:“义均是始为巧倕,是始作下民百巧。” 关于天文、历法,《海内经》载:“噎鸣生岁十有二。”《大荒西经》载:“帝令重献上天,令黎邛下地。下地是生噎,处于西极,以行日月星辰之次。” 诸如此类的记载不胜枚举。有一些自然现象的记载尤其珍贵,这在其他书中是看不到的。如《海外北经》载:“钟山之神,名曰烛阴,视为昼,暝为夜,吹为冬,呼为夏,不饮,不食,不息。息为风。身长千里。在无晵{上啟下月}之东。其为物,人面,蛇身,赤色,居钟山下。” 现在,许多学者均认为,《山海经》记载的是北极地带半年为昼,半年为夜的极地现象,只不过是古人无法解释这种现象,于是就用神话来解释。这种记载无疑是宝贵的科学资料。此外,从《山海经》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古人对大地的探测活动。《海外东经》载:“帝命竖亥步,自东极至于西极,五亿十选九千八百步。竖亥右手把算,左手指青丘北。”《中山经》说:“天地之东西二万八千里,南北二万六千里。”这些记载,数字未必确实,但已反映出中国古人的探测活动。

    2.《山海经》与地理

    当代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指出:“《五藏山经》在《山海经》全书各部分中最为平实雅正,尽管免不了杂有一些传闻、神话,基本上是一部反映当时真实知识的地理书。” 据谭先生研究,《山经》共写了447座山。这些山中,见于汉晋以来记载,约有 140座,占总数的三分之一。其中对晋南、陕中、豫西地区记述得最详细正确。这是研究我国古代地理的宝贵资料。《山经》往往以山为纲,以首山起,依次记叙山名、水名、距离、风俗、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这些又是研究其他学科的宝贵材料。在《海经》中,记载了一些诸如结胸民、羽民国、厌火国、贯胸国、不死民、反舌国、三首国、长臂国、三身国、一臂国、奇肱国、丈夫国、巫咸国、女子国、轩辕国、白民国、长股国、一目国、大人国、君子国、无肠国、夸父国、黑齿国、玄股国等奇异的国家和民族,虽然这些国家和民族并非真有,只存在于传说中,但有一定的地理学和民族学价值。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