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但偶像毕竟是人。

    人不是可以轻松批量复制的工业品。

    没有自身灵魂的偶像或许能够凭借成熟造星模式在市场中生存,但这样走不远的。

    这是易浩彦第一次看韩国选秀。

    之前一直不看是因为觉得韩国的偶像产业已经很成熟,从练习生到出道的一条龙服务都很专业。如果有好的苗子早就通过各个经纪公司的练习生渠道被发掘了,怎么会还需要出来选秀?

    然而看了节目,少年很意外。

    想做歌手的不只是练习生,还有很多行业内的人。

    比如声乐老师。

    除了教授学生,有时候也为经纪公司做伴唱和导唱。这些人和偶像们距离很近,也属于庞大后台工作人员的一部分。相比台前的偶像来说,这些人的收入和受关注度要少的多,自然也会有走到台前的想法。

    而且单就唱功而言,很多偶像还比不上这些人。

    除了业内的从业人员,还有很多的地下音乐人。

    所谓地下,不是不想出名,而是受限于平台和商业模式,无法出名,也没什么钱。大部分地下音乐人都是用爱发电,平时都需要做其他工作养活自己。这些人也很有实力,无论是唱功还是舞蹈。而且由于现场表演经验丰富,这样的参赛选手往往比练习生更游刃有余。

    更多的是有练习生经历但是没能成功出道的人。

    韩国的偶像出道竞争极为惨烈,大量的练习生在付出了数年的时间之后无法出道,这样的选秀节目自然也是她们梦想中的机会。如果能被三大经纪公司看中,改变命运不在话下。

    还有一些热爱音乐但是因为各种原因没有成为练习生的人,这部分有许多海外背景的选手,节目组选择这些人其实也有自己的考量。

    一方面,所谓K-pop,本质上还是pop。

    Pop  music(流行音乐)19世纪末20世纪初起源于美国,从音乐体系看,流行音乐是在叮砰巷歌曲、布鲁斯、爵士乐、摇滚乐、索尔音乐等美国大众音乐架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音乐。

    所以作为灯塔国盟友的韩国,受美国文化影响很深,许多歌曲和演唱形式都是学习的美国流行音乐。美国是pop的发源地,也是K-pop发展的终极目标。

    另一方面,韩流国际化是韩国的国策,这涉及到广阔的国际市场利益。

    毕竟仅靠韩国本土的市场不可能养活这么多从事娱乐业的从业者,所以韩国政府必须想办法扩大韩流在国际市场的影响力,这种想法从上到下贯彻到了韩国的整个娱乐行业。

    《Kpop  Star》就体现了这种思路,海选就去了海外,还特别选择了好几个有海外背景的选手的片段播出,无论最终通过还是没通过,无论实力好坏,这种事情都可以用来宣传韩流的国际影响力。

    不过,说实话,第一期看完,易浩彦意识到自己的确小看了韩国娱乐产业的成熟度和完整度。

    除了练习生之外,依旧存在很多非常有才华,或者训练有素的人。

    这些人或许不能成为偶像,但是作为歌手或者其他表演者,依旧有自己的独特魅力。

    正是这些多才多艺又默默无闻的人加上庞大的练习生群体,一起组成了韩流产业的基础。

    在这个坚实的基础上去挑选和培养包装那些拥有天赋的人才,才让K-pop逐渐成为了世界范围内最受欢迎的音乐形式之一。

    不过,话又说回来。

    看完第一期节目,各种各样的选手都亮相了,易浩彦没发现让自己眼前一亮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