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漫长?”

    崇祯听说这逆子可率领四十余万兵马北伐,还以为可以一举重创东虏大军,甚至可以收复沈阳,没想到北伐行动虎头蛇尾,真是令其大失所望。

    一听说还要等五年,崇祯都想自己上阵,御驾亲征了,四十万大军断然没有被虏酋击败的道理,这逆子多半又是欲拖延。

    “父皇,您没觉得皇太鸡这两年消停许多,一方面是在厉兵秣马,另一方面也意识到入关也不会像之前数番得到丰厚回报么?”

    “……虏酋若是再兴兵来犯,你又如何应对?”

    崇祯这下总算知道皇太鸡在关外到底在干嘛了,可是那厮野心极大,当真愿意一直如此偃旗息鼓?

    “冬季坚壁清野,夏季野战退敌!父皇,大明与东虏的态势正在随着双方实力此消彼长,发生着微妙的变化。大明可以随意开辟海外土地,收复东番,拿下吕宋,开辟北地,再扩展南洋,皆为典范之作。这不光是能扩充疆域,还可以安置本土灾珉,且数年之后便可获得数百万石粮食。海外的一切特产皆可用本土商品交换得来,经过简单贸易,大明不但可以实现粮食充足,朝廷还能通过贸易充实太仓。每年海上贸易金额增长一千万两银子,十年之后,便可达到一亿两之巨。大明幅员辽阔,人口众多,若大明与东虏进行持久战,最终被拖垮的一定是不懂发展的东虏。孙承宗当年的战略亦与儿臣类似,不过孙老师棋差一招,没把钱花在刀刃上,导致每每被皇太鸡所败。”

    “今宁远已失,锦州告急,辽西形势无比危急,几近朝不保夕,你又何言之持久作战?”

    关于拓土与海贸的好处,崇祯也基本了解和体会到了。

    起初还不太认可这两招,但随着藩国被迁走,贸易数额与日俱增,现在也较为支持了。

    但是,辽西的情况已经越发的严重,甚至连宁远守将吴三桂都公然叛变投敌了。

    听说其父吴襄还是这逆子遣人送过去的,真是让崇祯恼火不已。

    现在的当务之急是如何解决辽西的烂局,以免山海关都丢了。

    “父皇,想必您也知晓去岁儿臣率四十余万大军驰援锦州之事。这不但说明王师可以给锦州守军送粮,而且更说明王师已经具备与东虏进行野战的能力,这才是最重要的。至于为何不主动与东虏决战,很好理解,儿臣现在没把握给皇太鸡致命一击,只能用拖延之法逐步消耗东虏的国力与兵力。此前王师每战东虏,死伤十人未必能击杀一个东虏兵。如今战损比刚好颠倒过来,一个王师士兵可杀一个东虏兵,王师士兵或可受伤不死。长此以往,我大明王师兵力越打越多,而东虏则会陷入兵力枯竭的境地。现在儿臣手下有四十万大军可用,每年增长五万,四年之后便多出二十万,八年多出四十万,届时八十万大军北伐,方可一战而定,收复辽东故土!”

    “……朕还要等八年?”

    适才不说五年么?

    这会儿就变八年了?

    这逆子真是……

    “父皇,时局在不断变化,儿臣只能做最坏的打算,谁能想到不到五年时间,王师便有能力在关外与东虏作战,且不落下风?对东虏作战之事,父皇无需忧虑,皇太鸡逃过今年这道坎,只要其贼心不死,也早晚会死在另外一道坎上!”

    “另外一道坎?何解?”

    “穷兵黩武,耗尽国力!”

    “……但愿如此吧!”

    崇祯心想你这逆子便是如此行事,还指望皇太鸡死在这道坎上?

    心里有气,无处发泄,可又只能静观其变。

    这逆子还是如此气人,可细想起来,数次大战东虏,居然未曾落败,倒是有些本事。

    某太子给田姨娘使个眼色,这只漂亮大姐姐便瞬间会意,-->>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