蛆多了便会形成隐患,故而必须将其分流到其他地方去才行。

    北方受灾的五地之中,北直隶依托畿辅一带,情况好转地最为迅速,只是与河南交界的一带还比较糟糕。

    山东依托运河、筑城、挖矿、晒盐、海捕这五大项,已经基本上摆脱了旱灾所带来的影响。

    尤其是环半岛的海岸线,连百姓都能经常吃到鱼以及各种海鲜。

    这主要归功于山东巡抚颜继祖在京城的时候,吃蝗虫吃开窍了!

    不开窍的话,就要留在京城吃一辈子蝗虫了……

    筑城、挖矿、晒盐、海捕全部都能当作赈济的项目来做,岸边所产的海盐能解决十万青壮活计的同时,还能给衙门带来上百万两银子的收入。

    而随着海捕与南北海上贸易的兴起,造船业又成为了一个新的创造就业的项目。

    颜继祖要求全境务必实现年造船只三千艘的既定目标,尽管其中有六成是小渔船,但也是船,也能让渔珉们得到丰厚回报。

    百姓们买不起渔船不要紧,当地府衙都允许租用,不但可以按天计算租金,还能直接用捕捞的海鲜来充抵租金。

    只要是风平浪静之日,便可在岸边附近的高地上,看到海面上星罗棋布的渔船。

    与之前多年实施海禁相反,太子与朝廷都鼓励各地多造船只,数量越多越好。

    船只多便意味着渔船多,渔船多起来,渔珉才能多捕捞,百姓才能吃到海鲜。

    颜继祖的计划是在五年之内,山东沿海各地每日可出动的渔船总数达到上万艘。

    夏季炎热,不变储存海鲜,只能就近销售,尽快食用,否则便会变质发臭。

    到了秋冬时节,尤其是冬季,海捕的条件虽然较为恶劣,但胜在能够长期储存。

    尤其是作为贡品送抵京城,对颜继祖来说,可是一项忘了自己吃饭都不能忘的差事。

    某太子在享用过山东的海鲜之后,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便下令凡是达到朝廷采购标准的,山东当地都可以提供,朝廷会按照市价进行采购。

    标准就是不能往上浇水冻海鲜,不能绑粗绳,不能以次充好,更不能缺斤短两,跟后世某些卖海鲜的一样,那就缺了大德了。

    大批量采购的价钱不会太高,但总之是能让渔珉们赚到钱的,小的可以留着自己吃,大个的都可以被衙门全部采购。

    养猪养羊想出栏,都需要至少两年才行。换作捕鱼的话,最多一个月,就能从山东运抵京城,在成本上就相差很多了。

    养家畜的成本是饲料,捕鱼的成本是造船,看似各有千秋。

    不过随着京城人口数量增多,仅凭猪牛羊是远远满足不了百姓对肉食的需求的。

    海鲜与河鲜就是最好的补充,春夏以河鲜为主,秋冬以海鲜为主。

    两鲜的加入还能抑制家畜与家禽的销售价格,减少出现售价飞涨的情况。

    在海里的海鲜大规模过剩的前提下,某太子的目标就是让京城的家家户户都买得起且吃得到海鲜。

    过元旦,朝廷也不再光出钱奖励各级官吏了,部分发奖金,另一部分则按品级,发海鲜和海盐,海鲜是肉食,海盐是必需品,省得再花钱买了。

    这种做法尽管引起了一部分人的微词,但大致上还是说得过去的,总比成祖时期,给官吏们发香料来充抵月俸要好。

    崇祯十四年,明清双方罕见地没有大打出手,哪怕是在辽西前线,清军也仅仅是继续围困锦州,同时派兵固防宁远,仅此而已。

    对此,某太子非常清楚,这就是大战前的宁静期,相当位于台风的风眼里……

    由于迟迟得不到东虏叩关的迹象-->>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