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一官自己,都无法通过武力手段来夺取。

    扬森希望通过这场战役,让巴达维亚总部意识到大员的重要性,与明帝国和郑一官对于这里的严重威胁。

    最好可以让常驻大员的荷兰守军增加到三千人,战舰增加五十艘,加上自己再训练两千土兵予以辅助,那么郑一官与明帝国永远都不可能夺取这里了。

    由于郑一官的实力在不断的壮大,甚至有要赶超东印度公司的势头,总部那边真想要继续维持每年高达数百万两白银的东方贸易的话,扬森认为最好发动一场大规模的海战。

    一次性出动一百艘战舰与四百艘武装商船,对于郑一官的舰队与船队,以及福健沿海的诸多基地予以毁灭性的打击,由此来确立东方海上霸主的绝对地位。

    让郑一官再也不敢挑战东印度公司权威,往后双边贸易也会由己方来主导,让郑一官变成公司的从属,只不过是一个商品提供商而已。

    只有这样,才能遏制不断膨胀的郑氏集团,确保公司在东方的利益不会受到损害,市场不会受到挤压。否则,这里迟早会被郑一官所主导。

    扬森认为这个计划是非常可行的,因为并不是要派遣大股陆军登陆明帝国本土,更不需要陆军作战。

    己方只要出动五百艘舰船,发动最为擅长的海战即可,对于在东方水域拥有至少三千艘武装商船的荷兰来说,这是完全做得到的事情。

    东印度公司便可调集一千艘武装商船,对郑氏的海上力量发动大规模进攻,荷兰的武装商船甚至比郑军的战舰还要庞大,火力更是不逊于对方。

    郑一官所掌握的舰队再厉害,也敌不过东印度公司的倾力一击,如果运气好的话,甚至可以将郑氏集团一举歼灭。

    只可惜巴达维亚总部那里都是一切利欲熏心且目光短浅的家伙,并不十分愿意与郑一官大打出手,还对其实施了妥协和让步。

    在扬森看来,这个举动就是助涨了对方的嚣张气焰,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帮助了郑一官快速壮大自身实力,使其对东印度公司,尤其是大员地区的威胁与日俱增。

    去年一年,荷兰驶往倭国的商船仅有八艘而已,但郑一官旗下去往倭国的商船确有八十三艘之多,己方仅仅相当于对方的零头而已。

    根据勃尔格的介绍,今年的情况也是如此,非常不乐观,照这个势头发展下去的话,郑一官排挤掉荷兰,从而独占倭国市场仅仅只是时间问题了。

    现在不等他完成第一步计划,郑一官便迫不及待地开始实施了第二步计划,那便是将荷兰势力逐出福尔摩沙,将此地化为自己的势力范围。

    勃尔格的野心仅仅是吃掉福尔摩沙岛而已,郑一官的野心比勃尔格大得多,而且已经取得了初步成功,这等于变相鼓励他开始损害己方利益,甚至不惜与东印度公司开战。

    眼下郑一官的军事实力虽然非常强大,但还没到不可战胜的地步,只要东印度公司不惜血本,就可以将其彻底击败,让他再也无法翻身,对大员地区形成任何威胁。

    扬森认为自己的计划无懈可击,但总部那边的长官们都是以赚钱盈利为第一要务,任何的损失都会引起他们的恼火与愤怒,进而作出一些惩罚之举。

    说到底,这仅仅是一家商业公司,兼具军事性质而已,并不是能代俵整个荷兰的意志,如果荷兰海军能够摆脱西班牙海军的纠缠,远赴东方水域的话,那便是另外一番景象了。

    想到这里,扬森心里感到一丝忿恨与悲凉,自己远离本土,在东方为荷兰、为公司牟利,还要对战兵力远超与己方的敌军。

    然而自己及属下们所作出的奉献与牺牲并不会进入上峰的眼帘,总有一天,他们会为自己的短视行为付出无比惨重的代价。

    从科库那里得到了郑一官亲自撰写的最后通-->>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