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往南就要濒临印度洋了,还会遭到奥斯曼舰艇的打击。

    向东则是底格里斯河,这是与波斯王国的分界线,对方是己方的唯二盟友,这时候不能因为领土争端犯下低级错误。

    实际上多亏了野心勃勃的侯赛因觊觎法国与奥斯曼的土地,这才让波斯与以色列走到了一起,得以并肩作战。

    只要侯赛因愿意继续对付易卜拉辛,大卫甚至愿意将已经占领的两河流域都让给对方。

    一旦失去这个盟友,以色列就等于要单挑奥斯曼了,这是大卫不愿意接受的结果。

    尽管己方的武器性能卓越,士兵也骁勇善战,但面对敌人的兵力优势,还是感觉无比吃力。

    以开塞利战场为例,奥军的兵力几乎是己方的三倍,投入的技术兵器的比例也是如此,所以己方才会打得如此吃力。

    从缴获的战利品上判断,对方主战坦克的性能比“梅卡瓦”-4型稍逊一些,但还没有拉开明显的代差,两三炮依然可以摧毁后者。

    “山猫”式履带步兵战车的电子设备更是优于己方的“猛虎”步兵战车,己方只有在诸多防空系统方面占据绝对优势。

    正是凭借这方面的优势,才得以固守开塞利,没有让奥斯曼大军一举攻下该城。

    大卫的目标就是攻占小亚细亚半岛,让这里成为以色列的腹地。

    之前打下的阿拉伯半岛地区都是沙漠地形,根本不可能种植作物。

    就算有油田,那也得把石油或成品油卖出去才能换购到粮食。

    但明帝国已经明确表示不会从以色列进口石油及成品油,这就等于无法变现了。

    油料只能用来供给部队使用,师仁倒是来了便可以坐享其成了……

    大卫也无法拒绝对方,否则等于自己又多了一个敌人。

    师仁也不会白蹭地皮,出动一个机步旅北上助战。

    尽管只有区区一个旅,但师仁承诺今后每个月都可以提供一个机步旅。

    一年就是十二个旅,相当于四个军的兵力,的确能牵制奥军的部分兵力。

    师仁活得时间越久,提供的兵力就越多,尤其是海军舰艇,这是大卫急需的。

    但有一个问题,那就是波斯湾太小,倭军舰队完全施展不开,而且目标太大,不利于隐蔽。

    师仁承诺自己的舰队会帮助大卫,跟奥斯曼舰队作战,但要等半年时间,唯有如此,才能积攒出足够多的战舰。

    这是大礼包囤货的上限时间,届时以二十四艘轻型航母为核心的倭军航母战斗群,完全可以消灭地中海里的奥斯曼舰队。

    前提是大卫的军队不能被奥军给消灭掉,这倒是不是个问题,以色列死活都可以挺半年,一直挺到倭军舰队出现为止。

    但大卫脑子里又萌生出了另外一个想法,与其等别人召唤舰队出来,干嘛不自己动手、亲历亲为呢?

    通过情报得知,只要干掉拥有召唤能力的人,那么其能力就会被下手的某人获得。

    之前中东地区只有自己与侯赛因,师仁来了纯属多余。

    既然如此,那就……

    射程250公里的“箭”-3防空导弹完全可以用来干这件事,而且应该会干得很漂亮。

    具体还要看师仁能给自己做出多大的贡献,以及他的军事实力究竟如何。

    如若目标所展现出来的防空能力超出了自己的打击能力的话,大卫就要继续与其合作了。

    较于与师仁的关系,不可调和的问题是与奥斯曼的领土争端。

    以色列就是在耶路撒冷诞生的, 这里被奥斯曼帝国上下视为圣城。

    后来的事情-->>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