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也一样,这么明确规定就是防止某一方烂印纸币,导致损害另一方的利益。

    把纸币搞贬值很容易,把纸币弄升值了,那就算你有真本事!

    这要以实际交易金额与货物进行折合,跟官方规定的汇率没多大关系。

    假设大明帝国一百元的纸币用购买了法国生产的一吨铁,然而使用五十银币就能买到一吨铁。

    而大明帝国官方汇率一百元纸币兑换一百银币,这不就等于纸币贬值了百分之百么?

    法国用一百纸币是无法在大明银行兑换出一百银币的,否则纸币贬值的意义何在?

    大明帝国必须向法国补偿一百元纸币,或者价值一百元纸币的等价物,等价物还必须得到法国方面的认可才校

    倘若出现某国纸币贬值百分之十以上的情况,那么大明帝国就有权单方面暂停与该国的纸币交易,重新启用银币。

    现在地球上没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也没有世界银行,很多国家的金融从业者,对相关金融知识都知之甚少。

    某个国家一旦纸币发生大幅度的贬值,那就意味着经济崩溃,基本上比东南亚金融危机的下场还惨。

    在没有战争和灾的情况下出现类似的问题,那就是故意滥印纸币造成的。

    朱慈烺可不会掏钱去救这种作死的玩意,你想死就赶快去死,别扯上我。

    印刷纸币的总额就是本国人口的两百倍左右,有一千万人,那就发行二十亿元的纸币,理论上是非常安全的。

    这是在百姓手里保留大量银币的基础上,若是要清空百姓手里的钱,完全可以印刷五百倍的纸币。

    另外一个前提,那就是总行必须拥有足够多的银币,防止市场出现挤兑的情况。

    发行二十亿元的纸币,总行手里就得有十亿银币,或者价值这么多钱的等价物。

    剩下的另一半算是韭菜,能收割多少,那就看各国元首的本事了……

    除了本土之外,朱慈烺最为放心的就是郑成功那里。

    郑氏集团有工业、有土地、有军队、有矿石,还有两洋的渔场。

    最重要的是,郑家本身就有钱,不像自己那俩儿子,十之七八是在啃老……

    朱慈烺还在刮地皮的时候,郑芝龙就已经是千万,甚至亿万富翁了。

    虽买铁甲舰花了很多钱,但后来南洋金山的分成,以及在非洲南部开矿,可是让郑芝龙赚的盆满钵满,不亦乐乎。

    可以,大约六分之一个非洲大陆的面积,都是郑家自己的地盘,想怎么捞钱都可以。

    对于发行纸币,郑家有充足的物质基础做保障,其他藩王根本没这个条件。

    郑成功原本是不想印的,但他爹郑芝龙的想法刚好相反。

    既然昊菁皇帝并不介意闽国自行印刷纸币,那其他事情就不算个事了。

    都指望用银币或商品换取朝廷印刷的纸币,久而久之,心里总是会觉得非常别扭。

    朱慈烺当然能猜出郑氏父子的大概想法,也就在无线电里告诉了他们不要有顾虑。

    等郑氏父子抵达明思克之后,便将纸币的技术以及相应的注意事项都告知了他们。

    郑氏集团自行经营闽国,风险自然也自行承担,朝廷理论上没有援救闽国金融危机的义务。

    借十亿八亿用来应急,这倒不是不可以。

    张嘴就要百八十亿的话,朱慈烺就可以直接送客了……

    你们这么干的话,就等于把老子给拖下水了。

    与其被你们拖下水,还不如直接踹你们一脚算了。

    闽国啥都不缺,真能因为纸币的事情玩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