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为技(宋士意长子)等人已经成为项目组里的骨干力量了。

    只不过这俩小老头并不打算回家侍奉年迈的父亲,因为父亲又回到了科学院上班,还可以上朝了……

    更何况此番又从皇帝手里得到了履带式车辆的结构图,对老哥俩来说,吸引力实在是太大了。

    之前科学院不是没研究过类似的传动结构,但是由于其内部构造过于复杂,远超自行车,以至于一直均处于摸索阶段。

    这下有了详细图纸,可就事半功倍了,哥俩有信心带着后生们在十年之内造出大明第一辆履带式车辆,甚至履带式坦克。

    飞机项目组是由酷爱天文的孙云球来亲自负责的,尴尬的是,进度也是相对来说比较慢的。

    到目前为止,造出来的双翼式飞机一次只能飞行大概一里地左右。

    再远的话,那就完全看飞行员的人品了……

    归根结底就是蒸汽机重量过大,导致飞机升力不足。

    使用初代内燃机之后,倒是解决了这个问题。

    然而由于初代内燃机与初代蒸汽机的脾气都很大,故而使得飞行距离并未提升多少。

    以前是烧煤爆缸,如今是烧油爆缸。

    对此,项目组的成员们已经见怪不怪了。

    当然,没人会想到,大明的第一批飞机都是水上飞机。

    原因很简单,在水上容易迫降,不至于让飞行员直接被摔死!

    飞机的速度并不算太快,使得水墙对飞行员的杀伤力比较有限。

    参与实验的飞行员还没有因为撞到水面而直接挂掉的,淹死就更不可能了。

    一来人造湖水深很浅,二来湖面上遍布搜救船只,可以在第一时间展开救援。

    试飞员的工作虽然非常危险,但仍然是炙手可热的差事,因为待遇特别好。

    光是基本工资就每月三十银币,其他都算上的话,妥妥落袋五十银币。

    科学院还包吃、包住、包衣服,只要入职就顿顿有肉,相当于军官的伙食待遇。

    每天晚上还有加餐,保证两荤两素一个汤,周末还能吃到红烧肘子。

    除了不能超重之外,这几乎就是傻大胆兼吃货梦寐以求的职位。

    当然,能当上试飞员的绝对不能是文盲。

    相反,不但要识字,还要懂得气候与风向以及基本的机械知识,每次试飞之后都要写份相关报告。

    基本上试飞员都是从空军飞艇部队的飞行员里选拔出来的,属于精英中的精英。

    以后成立飞机部队,成批量培养飞行员,也是如此标准。

    鉴于飞机进度比较缓慢,昊菁皇帝便没有在第八批次(1676-1682)加入航母的建造计划。

    不然航空母舰都服役了,却只能搭载潜艇,那就有些尴尬了。

    在第九批次(1682-1688)里,计划用俾斯麦的舰体建造一艘万吨级航母。

    还会装备初代蒸汽弹射器,原理跟投石机一样。

    动力可以来自战舰锅炉,也可以安装专门的锅炉。

    昊菁皇帝认为用十七年时间,怎么也能造出合格的双翼机了。

    若是今后飞机的研制进度快于航母的建造速度,大不了将一艘俾斯麦的半成品直接改装成航母就行了。

    到了秋天之后,除了孙云球留在北都之外,项目组还会前往四季晒人的琼州,继续进行相关实验。

    在那边,可谓工作与休闲两不误,还能吃到廉价的海鲜和水果,是科研组成员们的最爱……

    军事研究院初期设置枪械、弹药、飞机、车-->>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