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大臣并不喜欢晁错,持反对态度。

    汉文帝后元七年(前157年),文帝去世,太子刘启即位,提拔晁错为内史。

    晁错多次单独晋见景帝,议论国家大事,景帝对他言听计从,宠信程度超过了九卿,许多法令是经他的手修改订立的。

    丞相申屠嘉心怀忌恨,以晁错擅自凿开庙墙为由,报请景帝处死晁错,晁错提前得到消息,申屠嘉未能得逞,只得谢罪而退,不久患病而死。

    申屠嘉死后,景帝提升晁错为御史大夫,位列三公,地位愈加显贵。

    景帝二年(前155年),晁错向景帝再次陈述诸侯的罪过,请求削减封地,收回旁郡,提议削藩。上疏《削藩策》,指出:“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之,其反迟,祸大。”

    奏章送上去,景帝命令公卿、列侯和皇族集会讨论,因景帝宠信晁错,没人敢公开表示反对,只有窦婴不同意,从此和晁错结下了怨仇。

    景帝诏令:削夺赵王的常山郡、胶西王的六个县、楚王的东海郡和薛郡、吴王的豫章郡和会稽郡。

    晁错更改了法令三十条,诸侯哗然,都强烈反对,憎恨晁错。

    景帝下达削藩令十多天后,吴楚等七国以诛晁错为名联兵反叛,是为吴楚七国之乱。

    景帝闻知消息,和晁错商量出兵事宜;晁错建议汉景帝御驾亲征,自己留守京城。

    时逢窦婴入宫,请求景帝召见袁盎。

    袁盎曾当过吴国丞相,于是景帝问计于袁盎,袁盎认为吴楚七国造反不足为患,并请求景帝屏退旁人,献策说:“吴楚叛乱目的在于杀晁错,恢复原来封地;只要斩晁错,派使者宣布赦免七国,恢复被削夺的封地,就可以消除叛乱,兵不血刃。”景帝默然良久,决定牺牲晁错以换取诸侯退兵。

    于是封袁盎为太常,要他秘密整治行装,出使吴国。

    袁盎献策十多天后,丞相陶青、中尉陈嘉、廷尉张欧联名上书,弹劾晁错,提议将晁错满门抄斩。

    景帝批准了这道奏章,此时晁错毫不知情。于是景帝派中尉到晁错家,下诏骗晁错上朝议事。

    车马经过长安东市,中尉停车,向晁错宣读诏书,腰斩晁错,当时晁错尚穿着朝服。

    晁错死后,校尉邓公从前线归来,汇报军情,景帝询问交涉进展。邓公认为诸侯叛乱,清君侧只是借口,诛杀晁错对内堵塞了忠臣之口,对外却为诸侯王报了仇,而叛乱并不会平息。

    景帝深以为然,拜为城阳中尉。

    其后景帝降诏讨伐,不到三个月就取得了胜利。

    ·

    ·

    ·

    申屠嘉

    申屠嘉是梁国睢阳(今河南省商丘市)人,他以一个能拉强弓硬弩的武士身份,跟随刘邦,攻打项羽,因军功升任一个叫做队率(小队长)的小官。

    跟随刘邦攻打黥布叛军时,升任都尉。

    在汉惠帝时,升任淮阳郡守。(唉西······)

    公元前179年(汉文帝元年),选拔那些曾经跟随高帝南征北战,现年俸在二千石的官员,一律都封为关内侯的爵位,得封此爵的共二十四人,而申屠嘉得到五百户的食邑。

    张苍任丞相之后,申屠嘉升任为御史大夫。

    张苍免去丞相之后,孝文皇帝想任命皇后的弟弟窦广国为丞相,但是又说:“我很害怕这样做会使天下人认为我偏爱窦广国。”

    窦广国这个人很有才能,而且品德也好,因此皇上才想任命他为丞相。

    但是汉文帝经过长时间考虑之后,还是认为他不合适。而高帝时候的大臣又多已死去,活着的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