瘠的草原,不是漫天黄土的河西。

    这里,是一片被深埋于冰雪之下的无尽黑土!

    如果通过几十年的建设,让朝鲜也成为继关中、巴蜀之后,汉室又一大粮食生产区,那无论对于汉室的北方战略,还是对汉室内部的土地、阶级矛盾缓和,都将起到极为关键的作用。

    最后,则是刘盈在粮米官营之后,摸索出来的一套施政理念。

    ——推行政策,是需要试验的。

    直白的说:生产建设兵团,并不是刘盈为朝鲜半岛准备,而是为燕、代、上等北方边墙区域,准备的‘万世之策’。

    毕竟武帝刘彻的历史经验告诉刘盈:汉或许能一直强大,但卫、霍却并不会永远存在;

    在王朝强大,又有卫、霍撑着场子时,汉室自然能达成‘北出长城三千里,使胡虏不敢南下牧马’的成就。

    但在失去卫、霍,王朝又不再强大的时候,汉室也需要有一套相对完善的体制,来保证北方地区的边防事业,不会因为失去卫、霍这样的千古奇才,而被北方游牧民族肆意践踏。

    所以,在朝鲜推行生产建设兵团,只是刘盈的第一步。

    第二步,便是通过总结经验,得出更完善、更符合当下时代的‘汉室版生产建设兵团’,并将其全面应用到整个汉室北方边墙区域,让汉室具备‘就算没有卫霍,也不会再因边防问题而发愁’的能力。

    想到这里,刘盈望向曹参的目光,也是愈发坚定了起来。

    “还劳丞相速为:第一批移民,最晚也当于今夏启程,至迟不过秋七月,便当抵达平壤都尉治所。”

    沉声一语,自是惹得曹参点点头,又满是严肃的望向刘盈。

    “敢请陛下示下。”

    “此‘平壤都尉屯耕团’,当编以几户、几人,又当以何为屯耕之要?”

    听闻此问,刘盈也不由深吸一口气,旋即站起身,将早就盘算好的计划,尽数摆在了曹参面前。

    “平壤都尉屯耕团,当编民二千户而成,行军中什伍之制,五户为一伍、十户为一什;”

    “此民二千户,当皆由岁二十上、三十下之青壮所成。”

    “编此民二千户为屯耕团,当循往昔,朝堂征丁编军之故事;待编成军,配以剑、弓,行军而往平壤都尉。”

    “沿途一应事物,皆循行伍之制,由少府内帑输以军粮。”

    说着,刘盈面上神情也是愈发严肃起来,语调中,更是带上了些许谨慎。

    “待至平壤都尉,凡屯耕团之卒,皆赐砖房一进、农院一处;自至平壤都尉起,全团行‘五一’之制,即开垦荒田五日,兵甲操演一日。”

    “自明岁始,三岁之内,全团同劳、共息,凡耕作所得之粮,俱均分与卒;”

    “至迟于三岁之后,当开垦荒田四十万亩;四岁之后,分此田四十万亩于团中之卒,户二百亩。”

    “十岁之内,凡屯耕之卒皆免税赋,另:屯耕团之田亩,不可转卖;凡欲战事,屯耕团当奉诏而动,亦可由将帅令发阻敌,循边墙戍卒故事。”

    “十岁之后,屯耕团解散,团卒皆归农籍。”

    “及此间一应用度······”

    将心中的打算尽数道出,刘盈不由深吸一口气,旋即淡笑着望向曹参。

    “屯耕所用之粮种、农具,又赐予耕卒之宅院等一应耗费······”

    “俱出少府内帑。”

    说出最后这句‘俱出少府内帑’的时候,刘盈只下意识一慌!

    但在再三盘算过后,刘盈也终还是稳住心神,似是强调般,对曹参又沉沉一点头。

    生产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