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kushuxs.net
    拜会过老娘吕雉,又回太子宫修养一夜,次日天刚大亮,刘盈的身影,便再次出现在了司马门外。

    刘盈此行的目的地,自是位于尚冠里与武库之间的相府无疑。

    但与以往有所不同的是:刘盈此番出宫,并未大张旗鼓的带上大队护卫,也并未乘太子辇车,只带上三五禁卒,便自司马门徒步出了宫。

    踱步缓行于蒿街之上,看着街上那稀稀拉拉的几道百姓身影,以及那一张张对未来充满憧憬的灿烂笑容,刘盈只觉一阵心旷神怡。

    “国之大事,唯戎与祀。”

    “民之大事,独食与货啊······”

    自顾自发出一声感叹,刘盈的面容之上,也不由涌上一抹舒心的笑意。

    此番,郑国渠得以整修,表面上看,似乎只有渭北地区,尤其是郑国渠南北两岸的百姓获益。

    顶天了去,也就是秋收之后,朝堂能从这片区域多收些农税而已。

    但实际上,就刘盈此时亲眼所见,远距郑国渠上百里的长安百姓,面上都无一不挂着的憧憬、愉悦就不难看出:郑国渠得到整修的红利,绝不只是沿岸百姓才能吃到。

    道理再简单不过:供求关系,决定市场价值。

    刨除爆发战争等人为动荡,以及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之类的意外状况,关中地区对粮食的需求,基本上是恒定的。

    即按关中民九十余万户,共计五百余万口,每人每年二十四石粮食的消耗量计算,关中每年的粮食需求,便大致在一万万二千万石上下。

    如果再算上如今,大多数农民只吃七八分饱,且都是粟米、粗粮杂食的习惯,关中一年的粮食需求,甚至可能还不到一万万石。

    与这不足一万万石的需求量相比,关中的粮食产量,大致是多少呢?

    ——汉六年,天子刘邦颁《授民田爵令》,凡关中百姓,每户得田百亩!

    这样说来,如今关中九十余万户农民,便有田九千余万亩。

    按照平均亩产三石计算,再去掉十五税一的税率下,需要上缴给国库的农税近二千万石,关中一年的粮食产量,也至少在二万万五千万石以上!

    不足一万万石的需求量,超过二万万五千万石的供应量,按理来说,这就是妥妥的供大于求,关中的粮价,本该低到令人咂舌才对。

    但实际上,作为这个土地贫瘠,耕地稀少的时代绝无仅有的‘天府膏腴’之地,关中大地产出的粮食,却不单单只用于‘自足’。

    ——荆吴、淮南、长沙等地,遍地沼池,雨林遍布;

    ——燕代位处北墙,上、代两郡,包括北地、陇右等地土地贫瘠,粮产极低;

    再加上境内多山丘荒野,少有耕地的赵国,以及情况类似,民多依赖商业为生的齐国······

    林林总总算下来,当今天下民三百余万户,近一千七百万人口,每年近四万万石粮米的需求中,绝大部分,都需要仰赖巴蜀天府之国,以及关中膏腴之地的‘出口’。

    这样一来,明明是粮食供应大幅超过需求的关中,在将超过六成甚至七成的粮食产出‘出口’关东之后,却也隐隐有了些供不应求的趋势。

    或许听着有些奇怪:自己吃都不够,关中的百姓为什么还要把粮食往外卖?

    这个问题,实际上也很好理解。

    作为一贫如洗,空坐良田百亩的农民,关中绝大多数的百姓,都是基本没有粮食储存能力的。

    这就使得每年秋收之后,绝大多数百姓,都只会勉强留下过冬所需的粮食,剩下的部分,则只能以稍低于市场价的价格,卖给那些‘凭空出现’在田间村头,挥舞着大把铜钱要购粮的粮商米贾。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