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叔子房间,提溜着上官鸿英的耳朵,就往外拎。

    “走,陪嫂嫂去看佛子讲经。敢说不去,把你耳朵揪下来。”

    老二家的,两只手推着上官鸿英的腰,笑道:“一个大男人整天窝在家里,丢也不丢。”

    上官家两位妇人,连拖带拽,连哄带骂,硬是把上官鸿英弄到了大慈恩寺。

    大慈恩寺在晋昌坊,紧挨着修正坊,占地不足半坊。别看不足半坊,在大兴城已然很不易了。和尚能弄到这块地,主要还是因为便宜二字。

    来看佛子说佛讲经的,大都是周边坊街的穷苦百姓。苦今世,修来生,正对了老百姓心意。毕竟这一世已然苦命,倒不如念念佛,兴许来世便能托生个富贵人家。

    说来也怪,上官家的两位妇人刚进寺院,便见到一些夹刀带棍的江湖人。在两位妇人的记忆里,可是没见过有混江湖来念佛的。

    佛子讲经是在大殿外,那里可以让更多百姓知道佛祖的智慧,佛祖的慈悲。让更多人心中有佛,一心向善。

    只要能教化世人,佛子并不在意是否在寺庙之中,只不过他找京兆府甘蔗说了很多次,人家都不同意寺外说佛讲经。

    理由只有一个,那会干扰到老百姓正常生活。

    高台上,佛子见到很多熟悉的面孔,也见到一些陌生面孔。而今天,佛子竟然见到带刀佩剑的江湖人,他很高兴,讲经时便格外卖力了。

    与百姓说佛讲经,莫要高谈阔论,莫要艰深晦涩,莫要故弄玄虚。且要,通俗易懂,白话直接。

    这是佛子下山时,佛陀耳边教诲。佛子佛法精湛,佛经典故随口便能道来。

    今天,佛子截取了《佛本生经》和《百喻经》上的一些小故事,点化众生。

    小故事很多,每一件都能让老百姓大感茅塞顿开。

    上官鸿英不信佛,可他觉得那些故事很有道理。道理这东西,不分国界,不分种群,不分贵贱。人人可懂,人人可学。

    三教之立, 虽持身荣俭之不同, 其所济给之理一。

    上官鸿英虽说文武不高,却也懂得,墙里墙外,花开皆香。大道至简,殊途同归的道理。

    他听的很起劲儿,可以说受益匪浅。

    可有些人不想听,也不想见。

    选择性的忽略和睁一眼闭一眼,对那些不听,不见的人,有异曲同工之妙。

    一肥头大耳,袒胸露腹的大块头,扛着一把百斤刀,朝佛子嚷嚷道:“你说了那么多,老子觉得都是废话。这世间的道理最简单,谁胳膊粗,谁就是道理。”

    “你想老子听你的道理,得让老子称称斤两。别短斤缺两的在这糊弄老百姓。”

    前面不管怎么说,也能算掰扯道理,可这称斤两就是不想好好说话了。

    佛门清净地,不与人争强好胜,却也容不得有人撒野。只见数名护院武僧上前一步,齐眉棍往地上一杵,怒眉瞪眼……

    那大块头见状冷笑一声,掂了掂手中百斤刀,丝毫不惧的说道:“怎的,想要以多欺少。好啊,尽管放马过来,让俺渭水百斤刀看看,佛门到底有几斤几两。”

    百斤刀如此一说,人群中马上有人跟着起哄嚷嚷……

    “大家瞧瞧,这就是满嘴道理,口口声声我佛慈悲的大和尚。现在遇了事便要不讲道理,以多欺少……”

    “说一套做一套,原来也只是把慈悲留给自己……”

    “狗屁的出家人,不过一群骗吃骗喝的秃驴罢了。”

    人群中那些污言碎语,可是要比百斤刀那些话还要难听。

    武僧们七窍生烟,火冒三丈,可那又能如何,难道一顿棍棒把恶客打出去。还别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