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kushuxs.net
    消息很快就被放出来了。

    预告片上,没有文字,也没有声音。

    简简单单的,只有一个模糊的影像。

    黑白色相间的轮廓中,钢针一样的头发是那般的醒目。

    观众们见了,几乎是想都不用想的,便脱口而出:“迅哥儿。”

    大家都他实在是太熟悉了。

    他的模样,简直是深入到了每个人心窝子里。

    以至于一见到预告片中的简单形象,便觉得有一种熟悉感,从满腔的热血中迸发出来。

    观众们有些惊讶,但更多的是惊喜。

    易泽居然把这位也给请出来了。

    相较于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这些逐渐符号化的人物,大家对于鲁迅先生,还是更为熟悉。

    一来是从小到大,经受过完整教育的观众,绝对是学习过先生的文章的。

    当时有多痛恨,现在就有多么喜欢。

    有很多事情也是会随着年岁的增长,而发生变化。

    曾经不喜欢的,现在爱的不行。

    以至于有一日有专家学者说要把先生的文章移出教材之时,满座哗然。

    大家纷纷表示不理解,并且很是反对。

    相比较于现在因为名片管理制度不规范而多出来的很多狗屁专家,大家还是更为信任那个在百年以前,就敢说真话敢写敢骂的鲁迅先生。

    把先生的文章移出了教材,那放谁的?

    这些专家学者写的狗屁不通的玩意儿吗?

    大家纷纷啐了一口。

    放着珍馐美味不去吃,吃你们粗制滥造的捞钱玩意儿?

    可去你吗的吧!

    大家对先生的崇敬和向往,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

    或许就是从逐渐长大, 逐渐认清这个社会的时候吧。

    易泽回想起自己曾经读书时面对先生文章时的感受。

    那个时候年纪不大,中二病正是强烈的时候。

    只觉得先生写的这些文章, 佶屈聱牙, 枯燥乏味, 异常的难懂。

    偏偏考试还喜欢拿出来做阅读理解。

    一句“我家门前有两棵树,一棵是枣树, 另一棵也是枣树”,难倒万千学子。

    只觉得头皮发麻,好好地一句话, 怎的分开来写。

    还得分析其中的道理,作者为什么这样子写。

    换做是旁人的,易泽绝对写上成分赘余,语义重复,罗里吧嗦不够精炼之类的东西。

    但对于先生的敬畏, 以及之后试卷批改时老师可能有的责备, 易泽还是相当的从心, 绞尽脑汁写上去似是而非的套话空话。

    这样写自然是驴唇不对马嘴的, 但要求一个年岁不大的孩子,能对先生的文章有什么理解,实在是太过于强人所难了。

    说实话,先生的文章,只有到了一定的年纪,有了一定的阅历,而后对于社会对于人生, 有了较为充分的认知之后, 才会觉得厉害, 才会有更深的感触。

    就好比《红楼梦》,年少之时去读, 只觉得了无生趣, 每天都是些家长里短, 分外的无聊, 还不如看点武侠,体会刀光剑影的热血争斗。

    不同的年岁, 人的认知会有不同的变化。

    人不是动物, 一切都刻在了基因上。

    动物出生不久,就能够学会捕猎的本能,基因中的记忆,让他们能够迅速的学会如何在野外获取食物。

    人类没有这个功能,小孩子你不教他怎么用筷子, 那他就只会手抓饭了。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