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泽审慎的选择着措辞,既不敢直接一句话说死,也不敢直接一句话说全。

    “那你们的改变可真慢。”

    越灵翻了个白眼,有些意兴阑珊。

    “慢,总比不改变要好,至少,相比较于十几年前,现在已经变好了很多很多!”

    易泽笑了笑,看着看台上的观众们,心中有着唏嘘感叹。

    只要选择了改变,就总比不改变要好。

    哪怕这个过程,非常的慢。

    但是毕竟是往前面走了一步。

    如果一直都在臭水沟里面待着,那才是最让人绝望的事情。

    他们的谈话并不为外人所知,也不影响舞台上节目的进行。

    当厚重的书卷翻开,便能够听到来自两千多年前圣贤的读书之声。

    不过,那那个时候,应该不能够称之为读书,而只是老师与弟子之间的交谈。

    此刻,巨大的竹简构筑出了一副崭新的天地。

    在上面,有日月山河,有江山社稷。

    而孔子和他的七十二个弟子,深深的扎根在上面,以一种挺拔的姿态,出现在众人面前。

    面对这在华夏历史上有着浓墨重彩的一笔的至圣先师,所有人心中的敬意,相当的浓厚。

    哪怕是在幼儿阶段,有关于孔子的言行,都是课堂上的必学篇章。

    越是长大,便学的越多,而且学的每一篇,基本都是需要考试的东西。

    这也就意味着,在场二十万观众,基本上都能吟诵出几句孔子的知名论述。

    比如说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还有什么因材施教,有教无类,仁义礼智信之类的言论,几乎都是人人熟知。

    这样的句子,还有很多很多。

    因此,当孔子带着他的弟子,出现在观众面前之时,绝大部分的观众,送上了最热烈的掌声。

    掌声如雷,只因在舞台上的人,是传说中的孔子。

    在场的观众,基本都是孔子言行的受益者。

    电视机前,当观众们见到白发苍苍的孔子之时,内心中一根看不见的弦被触动。

    那是华夏传承数千年的文脉,是历代先贤心血的直接体现。

    儒家作为诸子百家之中包容性最强的一派,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地融入着不同门派学说的理论,不断地丰富着自身。

    因此,现代人能够学习到的古老思想,几乎都能够在儒门经典之中找寻到踪迹。

    此刻,观众的讨论热潮一波接着一波。

    现场的观众用自己的呐喊声表达着自己对孔子的喜爱,而电视机前的观众,则用着密密麻麻的弹幕,来宣泄着内心的激动。

    相比于四羊方尊的可望不可即,孔子很明显的更加为大家熟知。

    台上的节目在继续,孔子的声音传遍整个凤巢。

    孔子所讲述的,这并不是《论语》之中的任何一个篇章。

    他只是把眼下的机会,当成是一次普通的讲学。

    有所感,固有所发。

    而孔子的弟子们,也在阐述着自己对于孔子所提出问题的思考和答案。

    一时间场面相当的热闹。

    观众们很难跟得上这其中的思路。

    毕竟全部都是文言,听起来和现在的说话习惯完全不同。

    而且大量典故的运用,也并不是观众一时半会能够理解的东西。-->>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