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波。

    毕竟很多时候的露天交响音乐会,的确会让音乐震撼力打折扣。

    所以哪怕排队长龙已经在前厅按照分隔指示绳,贪吃蛇一样的转了很多道弯,密密麻麻都是人,却没什么嘈杂喧哗。

    所有人都在静静的享受这份“排队”时光。

    买到票也舍不得走,继续坐在台阶上,陶醉于《贝多芬第五命运交响曲》带来的顽强意志力熏陶。

    每天都列出来播放曲目,还有关于曲目的介绍宣传卡放在入口处。

    再闹腾的人,走进这个所有人都在身心享受的音乐空间,也会不由自主安静下来。

    荆小强从未轻视过古典音乐的深厚魅力,只是他要打破那种唯有极少数人能享用的怪圈。

    当然他也不进去打扰这样美好的空间,悄悄欣赏一会儿,在被路人认出来之前,顺建筑后面角落的内部通道直接进入。

    前厅的一切设置比起大小两个内厅,必然是小巫见大巫。

    整个音乐厅受到声乐传播限制,都不会很大。

    主厅比国际惯例稍微密集点的一千八百席极限布置,为此座位都狭窄了点,但对于人口众多的内地,荆小强觉得有这个必要。

    先解决更多人能听到的问题,再说坐得舒服与否的细节。

    五百人左右空间的小厅,就没有固定坐席,每次按照不同演出特点布局座椅。

    都是须藤纱希她二叔亲自操刀的声学设计,输送那么多经纪人提成,总能换来些友谊福利吧。

    不过荆小强拒绝了她二叔最初准备通过安装底部弹簧阻振器的方法,将音乐厅建成全悬浮结构的高端方案。

    这跟中森录唱片时候抠细节、抢节拍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一样,焦盆人最喜欢在这种较真儿的地方花水磨工夫,可吹毛求疵从来不是荆小强的风格。

    尽可能在施工中做到细致就行了,那种成本太高的做法投资回报率太低。

    外墙从一开始就按照荆小强自己的设计做了双层隔音,也就是两堵25厘米厚的墙面之间保持40厘米空隙,施工的时候还专门招了批各自瘦小的工人保证内墙间隙完整清洁,一点垃圾都不能留下,避免以后在封闭的墙体里产生共鸣。

    最后把重点放在整个音乐厅的墙面反射率上。

    她二叔又要求用北海道的什么扁柏木来做墙面装饰,荆小强认同各类材质有不同反射率,不同品种的木料也有不同的效果,但不独独是你们焦盆的木料才行。

    找几块样品过来,联络林业大学的专家测试含水率、软硬度、吸音效果之类的数据,在内地广泛寻找。

    为此不惜花钱买一套人家的木材处理设备过来,全套技术就学到手了。

    这里用完就拖到鹏圳歌剧院去用,用完正好拉回来给大剧院做内壁,接下来国内还会有层出不穷的类似需求,荆小强很笃定,哪怕再崇洋媚外,总会慢慢都国产化。

    现在走进大小厅都是那种全木质结构装修,跟个桑拿房似的。

    还带着淡淡的木香。

    而且两个厅的地面有升降系统,这样能够保证舞台随心换,既可以在整个大厅中央升起来四面围观独奏的钢琴、小提琴,也可以在端头呈标准舞台状,放整个乐团。

    所以未来完成的大剧院舞台跟现在音乐厅临时用作歌舞剧表演,有本质差别。

    完全体的歌舞中心,这里就只接待各种乐团表演,同时还可以兼做最大型的录音棚,这都是很赚钱的门类,光是一年给电影配乐就不少赚。

    这必然也是未来港产西片的重要组成部分。

    荆小强算得很精。

    当然今天大厅里还是把舞台设置-->>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