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跟他们成长的环境截然不同。

    农村和城市的区别,让他们生出了很多的疑惑。

    此外。

    高校历来是各种思潮最活跃的地方,毕竟,年轻人很容易收到了鼓动,受到感染。

    十七八岁的年纪,脑子里满满地都是浪漫主义,理想主义。

    认准了一个方向可以奋不顾身的那种理想主义。

    眼见大家的问题有点多,李杰索性大手一挥。

    转移阵地。

    去祠堂。

    上课。

    不多时,一群人浩浩荡荡的来到祠堂,期间,有不少闲着的村民,也带着孩子一起来到了这里。

    70年代末的农村,真的没什么休闲娱乐活动,难得看到这么多人聚在一块。

    这个热闹,他们凑定了。

    大人、小孩,全来了。

    最后,里三层、外三层,全部被围满。

    陈小飞和陈大光去了储藏室,将黑板搬了出来,这块黑板很旧,毕竟用了好几年。

    正面还有三角函数的题目。

    那是昨天上课用的,这帮大学生回来,也继续着李杰之前的补课行动。

    给村里的娃娃们补课。

    不过,现在的补课老师多了。

    三十三个人,每个人都能客串一下老师,小学、初中、高中各科都能找到对应的老师。

    免费补课,一毛钱不要。

    简单的布置好场地,李杰点名道。

    “陈小飞,你先说。”

    “江河哥,过去这段时间,我们真的走错了吗?”

    陈小飞是陈家村第一个考上北大的学生,燕京,华夏的心脏地带,那里的各种思潮最活跃。

    信息密度最高。

    各种学社甚至能够提前得知一些即将颁行的政策。

    “你是指什么?”

    “是……”

    “嗯,我明白了。”

    李杰微微点头,看到其他人也很迷茫,他就着身后的那块黑板,给他们上了一堂历史课。

    万变不离其宗。

    现代社会的各项制度都能从历史中找到原型。

    成功的,错误的,失败的等等,都有类似的案例。

    李杰讲的朝代很远,从北宋开国,讲到庆历新政,再讲到王安石变法。

    上课的过程中,他也会穿插的结合当下。

    他不会给他们具体的答案。

    自己思考得来的东西,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

    一堂课,从中午一直讲到傍晚,到了饭点,没有一个人想走。

    一个个都在记着笔记。

    然后。

    直到晚上八点,这堂课才上完。

    “好了。”

    “下课。”

    “有什么问题,先自己想,想不明白就多观察,多想,如果还是想不明白,随时可以给我写信。”

    李杰没给他们课后提问的机会,讲完这段话,他就直接离开了祠堂。

    饿了啊。

    这帮小崽子不饿,他饿得很。

    他走了。

    那帮人还没走,虽然外面已经黑透了,虽然很饿,虽然很冷,但他们仍然聚在一块,一起讨论今天的那堂课。

    这堂课的核心,一言以蔽之。

    任何时代都有局限性。

    不要以现在已-->>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