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    其中一个,不是旁人,正是他哥宋痒。

    数息后,外间的木门缓缓打开,只见宋痒正和几位相熟的举子,一边笑呵呵的交流着,一边向这边走来。

    今天对于参加贡举的士子而言,绝对是值得庆贺的一天。

    朝廷下诏,此科除杂犯外,皆不黜落。

    这意味着什么?

    只要没人脑子犯浑,这一科参加殿试的举子,全都能中第!

    皇恩浩荡啊!

    此消息一出,各路士子争相竞走,将这事广而告之。

    可以预见,今天绝对是狂欢的一天,不止各路士子高兴,京中各家酒楼、青楼也是满堂欢声笑语。

    ……

    ……

    ……

    转眼间,七天过去,距离正式放榜,只剩下三天时间。

    举子们的狂欢仍在继续,一如高考之后的学生,只想狠狠的放纵一下自己,有些人还喜欢挑战一下自己的软肋。

    不过,这一切和宫中无关。

    紧张忙碌的阅卷工作,即将迎来尾声。

    殿试的阅卷程序大致分为六步,第一步,先去其乡贯状,以字号代替,第二步,由封弥官比对誊录和本卷。

    比对完成后,送至初考官处定等,而后再次弥封,送至覆考官处再次定等。

    初考官、覆考官阅卷结束,最后送至详定官,复核初考官和覆考官的评定结果,综合给出最终评定等次。

    (ps:前文有一处疏漏,自天禧三年(1019)开始,殿试的考评流程为初考官、覆考官、详定官,而不是之前的编排官

    】

    不过,影响不大,具体意思没变,只是称呼变了)

    随着放榜日渐临,阅卷工作基本完成,如今剩下的只有排名问题。

    排名,绝对是殿试审核中的重中之重。

    因为最终的排名,会决定新科进士授官时的待遇。

    自太宗淳化三年(992)之后,进士科等次分为五甲,第一、第二甲赐进士及第,第三、第四甲赐进士出身,第五甲赐同进士出身。

    其实,宋朝的一甲和明清时期的一甲是有些不一样的。

    在很多人的认知里,一甲只有三人,即状元、榜眼、探花,但北宋并不是如此。

    首先,探花是同科当中年纪最小的那个,不是特指第三人。

    其次,一甲也不止三人,而是有五人。(偶然也会多几人,如一甲第六,一甲第八)

    言归正传。

    虽然一甲和二甲都是进士及第,看起来好像差不多,但具体待遇却是天差地别。

    一甲这五人,是所有进士中,授官待遇最高的五人。

    及第授官时,新科状元起步便是将作监丞(文官37阶中第27阶),这是从八品的京官。

    从八品的京官,按照规定,是可以担任州通判的。

    起步便是州级二把手,先发优势,无限大。

    而第二、第三名,虽然待遇比状元差一点,但也就一点,起步是正九品大理寺评事(京官),论阶位只比将作监丞小一级。

    至于,第四第五,其初授本官也是大理寺评事,不过,具体的差遣却要比第二第三低一些,只能授签署节度判官事。

    (签判,京官充任,级别低于州通判,辅左州府长官处理公事,类比的话,约等于市委秘书长?)